为稳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徐州市教育局从改变教师备课方式入手,尝试在学校推行网络备课系统,并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以及云龙、泉山两区进行了试点,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新学期伊始,在沛县朱寨镇罗庵子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师们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多媒体画面,同步参与主会场设在沛县正阳小学的网络教研活动。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远程观摩了正阳小学两位教师执教的语文和数学课。

  现在,即便是在罗庵子小学这样的乡村学校,通过徐州市教育城域网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类似的异地教研活动都可以轻松实现。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作为苏北地区的教育大市,徐州教育信息化正有力地促进着全市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王璟是徐州市第十三中学的一位年轻教师,从教至今已有8年,谈起教育信息化给她工作带来的变化,她觉得改变最大的是备课方式。“刚到学校工作时,还是手写教案,那时我就觉得手写很费时、效率低。后来学校允许教师使用电子教案,我们就有了更多时间去收集资料、思考教学设计、了解学生等。现在,我们不但能够网上备课,而且还可以网上研讨教学、分享资源、共享教学反思。”

  为稳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徐州市教育局从改变教师备课方式入手,尝试在学校推行网络备课系统,并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以及云龙、泉山两区进行了试点,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如由云龙、泉山两区文教体局制定网络备课目标要求,并根据各校业务能力、学科教师专长,将各学科备课主备任务分配至各校;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业务领导负责组织集体备课活动,统筹安排,严格把关等。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突破了以往的备课限制,教师经过个人预备课、主备人上传资料、集体备课三个阶段,形成个性化教案,提前一周上传备课系统,上课之后教师再上传课后反思,经过这样几个步骤,形成一份科学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案。现在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备课交流,而将面对面集中备课的时间用于讨论重点、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何振国介绍说,目前这套备课系统不仅已在徐州市推开,而且还被纳入了江苏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供全省使用。

  教育信息化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以往每当周末或学期结束时,学生们都会在校门口收到很多各种辅导班的宣传单,而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运生介绍说,2012年,徐州市开始打造微录播系统与自主学习平台,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网络中心建设“微录播工作室”;2013年暑假,又在徐州教育网上推出了“彭城课堂”,规划实施学校课堂教学的在线直播和点播,满足不同地区和层次的师生对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014年初中毕业的学生韩方宇回忆自己的初中学习时,印象最深的就是 中找到精准的讲解。而对徐州市西苑中学目前的在校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将更加轻松,因为该校教师已把初中三年的语数外教材内容都录成了微课,发布到“彭城课堂”上了。西苑中学副校长王海燕说:“有了微课以后,学生们在家就可以对照任务单自学。教师们也都觉得课堂教学更轻松了。”

  教育信息化不仅让市区的师生获益,各县区的积极探索,也结出了丰硕果实。如沛县曙光小学教师盖鸾英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开发了近200节经典诵读系列微课。在这些微课中,她除了做好示范、指导,更充分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让学习内容更有趣,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试行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都反映,他们的孩子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而且学习效果很好,许多诗文孩子一会儿就会背诵了。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014年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徐州市作为全国唯一受邀的地市级代表团组团参展。该市“学进去,讲出来——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实践”主题展览,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吸引了大批参展教师与IT研发厂商的关注。李运生在会展论坛上作的题为“信息技术如何深刻改变我们的教育”的报告,更是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陆续参加了全市的一对一微课培训、特级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专家报告会、暑期教育干部信息化培训、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如果再加上面向电教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信息化培训几乎每月都有,从专家报告到技术指导,让我对教育信息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徐州市第八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颖华,这样概括自己两年来参加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感受。

  一系列高密度、高水准的信息化培训,从根本上转变了徐州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刻变化。2014年徐州教师参加全省微课制作比赛,全省19个特等奖,徐州市就获得了6个,数量和质量都在全省名列前茅。

  谈到下一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构想时,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张德超表示:“我们将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高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是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启动教育信息化达标升级工程,构筑高速可靠、绿色安全、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二是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建立更加多元的教育资源集聚模式。三是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