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动整个教研系统深入到信息化教育教学运用的第一线,加大研究力度,以此引导和带动教师普遍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常态化。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不应用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我们的总体要求就是要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深度应用,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取得明显成效。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应是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应用。我们在认真总结推广成都七中创建的“四个同时”(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四位一体”(授课教师、把关教师、薄弱学校教师、技术教师)保障教学质量,“四种交互”(实时交互、虚拟交互、替代交互、转移交互)克服远程教育沟通不够,“四项服务”(统一试卷、统一标准、统一反馈、统一评估)帮助薄弱学校适应直播教学的优质远程直播教学模式等等成功做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与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共享的经验的同时,正探索整体深度应用推动模式,创新应用推动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应用驱动,构筑并探索“两线互动、三级互为、多极互通”的整体深度应用推动模式。“两线互动”,就是促进教学应用一线和管理应用一线的互动,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广泛应用,促进并服务于教师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深度应用和师生的学习空间广泛应用;“三级互为”,就是促进省、市(州)、县(市区)三级之间,在应用推广上搭建顺畅的交流平台、在应用方式上分级分类整合、在整体资源应用上互通互享、在应用机制上互帮互推,避免重复建设、通道“堵塞”、“孤岛”局限等等;“多极互通”,就是通过逐步培育打造“一区域一高地”、“一县区一示范”、“一校一团队”“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点一能手”等,聚集一大批优势资源,建立有效共享机制,逐步形成高地辐射、示范引领、团队指导、优课直播、名师传教、能手帮带的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等多点多极互通的传帮带的整体“链动”应用格局。
应用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我们总结推广成都市锦江区创建的“四融模式”,即“融创平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融合教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融合资源,提升教师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融析数据,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等成功做法和经验,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今年,我们将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教师、管理人员和校长等2.3万余人。我们要求并着力推动整个教研系统深入到信息化教育教学运用的第一线,加大研究力度,以此引导和带动教师普遍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常态化。
我们及时总结推广成都泡桐树小学基于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智慧教育所创建的“网站建设4+1”、“课堂变革4+1”、“学生评价4+1”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等等,使应用随身而行,学校、学习管理无处不在。我们通过建好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形成集中统一和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库,部署教育部重点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应用各种系统功能,全力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打造好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广“优质资源 ”,形成“用户汇聚、应用汇聚、统一认证、共建共享”的具有我省特色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模式。今年实现我省65%的中小学教师、50%初中以上学生和5%的小学学生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在师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推广应用。
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深度应用的路径上,我们正尝试多元试点示范,坚持分区、分层、分类指导,倡导大胆探索创新,鼓励先行先试。形成不同区域有榜样、不同层次有标杆、不同类别有特色的多元试点示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