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今后,浙江省还将实现教育机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之间的网络空间互联互通,把更多研修、备课、交流、自主学习、写作学习等教与学的活动搬上“云端”,让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面深入的互动中不断提升。

  夜晚来临,翻开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东阳横店镇中心小学老师张巧玲准备备课了。她登录浙江教育资源网个人空间,点击网络教研平台,便进入了自己的“数字书房”:课堂教学系统。

  张巧玲娴熟地打开五年级语文电子教材,快速定位到《圆明园的毁灭》课文页面,利用课堂教学系统提供的资源库,查找上课所需资源,并利用拖曳功能快速集成教学资源,生成了课件。

  接着,张巧玲又在个人空间点击个性化评价系统,进入组题模块,利用知识点快速搜索、选择,生成了这堂课的随堂练习。然后通过私信模块组,给全班同学布置了课文预习任务。

  自从有了“数字书房”后,张巧玲老师的备课仿佛“换了天地”。以前的备课教案无非是识字、阅读、分析、巩固,显得乏味平淡,而通过“教育云”的网络学习空间,她接触到了网络提供的大量备课素材,还有很多网上优秀教师的教案,给张巧玲提供了大量参考,为她优化教案提供了帮助。

  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已有72.2%的教师像张巧玲那样开通了浙江教育资源网的教师空间,拥有了自己的“数字书房”,把备课搬上了网络空间学习场。

  武义县壶山小学的邹丽红就在王崧舟工作室找到了《敦煌壁画》这堂课的完整备课过程,“哇,太实用了!”这几乎是每个运用“数字书房”备课老师的感叹。

  在“文本细读”栏目里,邹丽红找到了工作室老师集体共读课文后的3000字专研文本,“这些专研文本的质量很高,超过了一些专门的教学参考资料。”

  在“精品资源”栏目里,还能找到这堂课的详案,甚至包括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可以直接拿来用,也可以调整后参考用。

  在“校本研修”栏目里能观看到这堂课的视频录像,不仅有上课的过程,还有导师的评价以及上课老师听取反馈意见后做出的调整修改。

  在“课堂砥砺”栏目里还有老师的课后反思,以及所有观摩者的留言、评议。

  “以前,教师通过固有模式所掌握的无非是讲授法、讨论法等,即便某位老师钻研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因为时空局限也只能独自享用,无法分享。现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共享,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准备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是王崧舟努力打造“数字书房”的目的。

  “好的教案创意都与人分享,你就不怕人家偷拳头吗?”有人这样问王崧舟。

  “把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贡献出来,最后得益的是教师,同样也是学生,能让更多孩子拥有优质教育资源,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王崧舟这样回答。

  目前,浙江省“数字书房”网络空间中涌现了不少像王崧舟这样的达人。省特级教师马茂年就是一个“神话”级人物,他在空间中分享个人教学研究心得和观点,访问量高达21万人次。安吉县天略外国语学校的鲍昌新老师,在“数字书房”里收集了大量包含初高中各类学科的教学视频资源,分门别类,俨然做成了一个小型的视频资源网站,访问过的人都叹为观止。绍兴县教育局滨海小学的朱金仁老师每天都会打理一番自己的“数字书房”,他还专门开出了一个“每日交流”栏目,每天都会上传分享教学随笔,与同行探讨教学上碰到的各种问题。

  网络搭建的备课平台让天南海北的距离缩短,各地老师足不出户可以共同探讨教学,终结了教师备课“闭门造车”的时代,也让我省边远山区的老师能插上“教育云”的翅膀,在“数字书房”腾挪出的广阔空间里飞翔,弥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鸿沟。

  被列入国家“教育云”试点的东阳市,学生和家长也有“数字书房”这样的网络学习交流空间。老师可通过网络空间里的个性化评价系统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登录个人空间时会收到提示,并可按提示进入系统做作业。作业完成后,老师的网络空间会有反馈信息,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批改,并给老师和学生反馈结果,主观题则给老师发送批改提示。

  “自从有了网络学习空间,对学生的作业可以随时批改。” 东阳市巍山镇中心小学教师卜国栋在实践后深有体会,“师生和家长可通过智能导航进行学习与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今后,浙江省还将实现教育机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之间的网络空间互联互通,把更多研修、备课、交流、自主学习、写作学习等教与学的活动搬上“云端”,让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面深入的互动中不断提升。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