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师生情感的交流,许多学校都制定了小学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课程实施方案。2015年新学期开始,上海各小学全面推行实施“学习准备期”,以帮助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

  从幼儿园孩子变成小学生,以前的教育强调“收骨头”“做规矩”,现在,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多了个“学习准备期”,更多考虑孩子们的身心规律,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9月17日早上9:07,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1)班开始上课了。没有铃声,取而代之的,是身着白衬衣、卡其色短裤、短裙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边念歌谣边做“手摇铃”的动作。

  黑板中间镶嵌的电视上,展示出一张张有关校园设施的照片。“在校园里同学们都做什么啊?”李英老师提问。一个小女孩举手回答“上课”,后排一个小男孩举手说“做游戏”,还有人说“唱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李老师会发动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她)”,同学们按照一定节奏整齐地拍动小手,给其鼓励。举手时动作标准的同学或者回答问题时站得笔直的同学,也会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人站得不够端正,李老师温言提示:“小树不要歪,要站得像棵小松树。”

  35分钟的课堂上,同学们做了4个小游戏:边做动作边唱《幸福拍手歌》,帮助同学们认字的“叫号游戏”,帮助同学们认识笔划的“你划我猜”,还有活动手指的“手指操”。在“手指操”环节,练习到“5个手指捏捏,做把锤头敲敲”时,有同学用“锤头”敲打桌子,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反问同学们“这样做好吗?”一个女孩子主动站起来说:“这样做不对,因为会毁坏桌子。”

  这是一节主题为《校园里》的语文课,但在李老师看来,同学们能否记牢课堂上所讲的生字、词语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授课中还会反复出现,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课堂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我们通过小游戏和同学们互动,调动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他们回家后也可以和父母一起玩。”这样的课堂互动小游戏,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语文教研组总共设计了十几种。

  两年前,上海市开始试点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教育改革,为了从源头上改变幼儿阶段教育小学化、孩子过早培训学科知识的问题,要求小学实施“零起点”教学。围绕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师生情感的交流,许多学校都制定了小学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课程实施方案。2015年新学期开始,上海各小学全面推行实施“学习准备期”,以帮助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告诉记者,从传统的“收骨头”式学前教育到如今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安心体验规则意识,这一转变的背后其实是视角的变化,“我们现在的教育会更多考虑到孩子的身心规律,试图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慢慢改变他们的一些习惯。我们主动走向孩子,孩子才会走向我们。”

  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对此深有感触。她坦言自己过去旁听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时会出一身冷汗,因为课程过于强调不能做什么、强调规则是什么。“刻板的说教无法让孩子感受到规则的必要性,只会让其感到不自由、没有安全感。我们现在的做法是让孩子通过活动、游戏来体会规则。”她举了一个例子,“经常有同学去捏鱼缸里的鱼,老师没有制止,而是拍下了工作人员给鱼缸换水的照片。孩子看到这些照片会感激换水的叔叔,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自己感悟的方式慢慢确立规范观念。”朱乃楣说。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