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年来,新疆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我区牢固树立“教育立区、人才强区”的理念,切实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维护教育稳定,教育事业发展高歌猛进,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教育保障工程、内高班内初班惠民政策、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前双语教育工程……60年来,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一项项教育惠民工程的推进实施如春风化雨,让全疆各地教育焕发生机。这些成就的取得,倾注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凝聚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心血,承载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

  教育保障工程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公平

  “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是建国初期新疆大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真实写照。落后的办学条件成为当时制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严重瓶颈。如今,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学校,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也一定是学校。

  疏附县托克扎克镇村民买买提·亚森的女儿今年秋季将上小学一年级,得知孩子只需背个书包就可以入校,买买提感到非常轻松,他自己连初中都没读完,就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现在我们这里上学前班、小学、中学、高中都不要钱,党的政策亚克西!”

  同买买提的女儿一样,在新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上学均免费。新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和自治区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教育保障工程减轻了学生及家庭的负担,农村义务教育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学校运转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受到保障的还有学生的“饭盘子”。

  阿图什市松它克乡中学初三学生穆耶赛尔·玉素甫,因离家远,以前午饭经常是凑合,现在每天在学校食堂就可以吃上免费午餐,“抓饭、拉面、包子,学校的饭菜营养丰富又好吃。”穆耶赛尔说。

  2012年,国家确定新疆南疆连片贫困三地州的24个县(市)作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目前,全疆有35个县和区内初中班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泽93.18万名学生。

  在解决钱袋子和饭盘子的同时,自治区还在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环境改善的投入力度。

  自2010年起,自治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2010年至2015年,薄改计划校舍改造类项目规划投入建设资金15.96亿元,新建、改扩建87个县(市)482所学校的97.7万平方米校舍;食堂建设规划投入资金28.54亿元,建设4018个项目,新建、改扩建学生食堂156万平方米,满足了全区224万名农村学生的就餐需求。

  加快边远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建设;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壮大农村双语教师规模;对少数民族预科新生给予学费和住宿费补助政策……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全疆平均每年投入500多亿元用于发展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连续高于4%的国家规定目标。率全国之先,建立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五年来,全疆各地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校成为当地最亮的风景,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跃居西部前列。

  双语教育为孩子编织美好明天

  “我叫艾力,今年6岁。我长大想当医生,给小朋友看病。”这是伽师县双语幼儿园小朋友们做口语训练时的情形。课堂上,十几个小朋友围坐一圈,踊跃举起小手作自我介绍。这所双语幼儿园里一共有1300多名幼儿,其中维吾尔族占87%。

  新疆双语教育从80年代提出、90年代实验、新世纪以来全面推进,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进双语教育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抓手,双语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2004年我区大规模开展双语教育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实施学前双语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工程。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双语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自治区颁布《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开启了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新篇章。现在,天山南北双语教育遍地开花,相关数据显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全疆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数由之前的99万人提高到200万人,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双语教育正在铺就孩子们美好的未来之路。

  “孩子学好双语,将来才有出息。”这是乌鲁木齐县南郊水西沟镇村民买买提·尼亚孜对双语教育政策的认识和看法。

  国家和自治区的一系列举措,明确表达出发展双语教育的决心。在高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了掌握双语的好处。“学汉语、用汉语”已经成为基层百姓的口头禅。

  乌鲁木齐市第66中学生阿里木·麦和木提从小生活在喀什地区的偏远农村,因为家里从事红枣生意需要和汉族商人打交道,让他深深体会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很多科技书籍和资料都是用汉语写的。”如今,阿里木最大的愿望就是考入内高班,走出新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学成归来后,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教育惠民政策惠泽少数民族学生

  从喀什的中学生到北京大学的博士,维吾尔族少年阿米尔·阿卜力孜用10年实现了华丽转身。2002年,阿米尔考入青岛崂山二中内地新疆高中班,2006年考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免试被保送攻读硕士学位,2012年再次免试升读博士学位。在新疆,有许多孩子和阿米尔一样,借助内高班、内初班、内职班,让梦想插上了翅膀。

  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快新疆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这一惠民政策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家长送子女到内高班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报考人数逐年递增。

  内高班举办以来,年招生人数由1000人扩大到9880人。截至目前,内高班办班城市达到45个、学校91所、在校生达到3.09万人。90%以上的毕业生顺利升入内地高校进行学习,85%的毕业生考取重点院校。2008年,首届近千名内高班大学生顺利毕业,绝大部分毕业生返回新疆工作。

  参照内高班的办班模式,2004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等8个疆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举办新疆区内初中班。到今年,已有17个城市(师)的30所学校开办了内初班,在校学生将达到3万余人。内初班政策不但让更多的农牧民子女享受到了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还向内高班提供了高质量生源。

  内高、内初政策实施后,职业教育的步伐也在加快。2011年秋季,中央在9个中、东部省(市)的32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内地新疆中职班,重点培养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纺织与服装加工等我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去年,首届内职班毕业生就业率达87.7%,内职班政策的实施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学子成长、就业铺路。

  与此同时,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我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目前,以“协作计划”“直招计划”“内高班计划”等各种形式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已达5.2万余人。内高、内初、内职、协作计划等招生录取工作始终坚持向南疆四地州倾斜、向少数民族考生倾斜、向农牧民子女倾斜的总体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得各族群众拥护和支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