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健全人格树信仰

  核心价值观走进中小学课堂

  “请大家转动手中的地球仪!”

  从南极的独特环境,引入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接着观看视频《南极我们来了》,回顾30年来我国极地考察的成就。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在地球仪上依次寻找1985年以来中国在南极建立的四个科学考察站,并纷纷表达中国如何在科技上自强于世界之林的想法。

  北京市171中学这堂“中国人在南极”的主题课别具匠心,因为,这既是一堂地理课,也是一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

  为了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市教委去年底出台了《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明确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伴随着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北京市中小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探索正在落地生根。

  突破说教式的文本知识传授,将知识、态度与价值观有效融合,以智启德,核心价值观和课堂教学在这里结合。

  像这样将价值观融于知识,润物无声的授课方式发生在北京各个区县中小学教育的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中。在北京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推进会上,来自东城区、昌平区和西城区的几名教师现场交流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示范案例。

  在小学数学课上,东城区灯市口小学的数学老师宋燕晖以圆周率为切入点,介绍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并让学生在动手求证圆周率的过程中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文明,点燃民族自信心;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小学语文课中,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张聪老师借助圆明园“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激发学生对国家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北京第十三中学思想品德课老师张玲的安排下,学生进行“寻找中国圆梦人”的分组活动,以青年科学家施一公和女航天员刘洋为榜样,践行厚积薄发的学习态度,也将“中国梦”“我的梦”紧密相连的观念根植于心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教师是关键。据介绍,北京市将制定并完善配套的教师培训制度,从教师准入、职前培训和职后管理、学科建设、绩效核对等方面入手,保证核心价值观为教师接受,并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还将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纳入对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获得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正在融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课堂中。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