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化教育差距,满足广大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浙江省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工作,研究制定《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建设规范(试行)》,开通“浙江微课网”,组织实施全省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微课作品征集与定制开发工作,开展全省微课程建设培训活动等。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化教育差距,满足广大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浙江省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工作,研究制定《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建设规范(试行)》,开通“浙江微课网”,组织实施全省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微课作品征集与定制开发工作,开展全省微课程建设培训活动等。经过两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微课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2014年10月底,已经面向全省发布优秀微课程475门、微课视频600余个,全部免费供全省师生观摩选用。这些微课涵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等阶段,紧贴教学实际,聚焦教学难重点,让名师、医生、工程师等讲课,内容精练,形式灵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边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目前,微课师生总访问量达35万人次。同时,积极尝试开设“微课交流”栏目,鼓励积极性高的教师先行先试开设课程,如高校为基础教育学段开发的《如何录制微课》访问量达13000人次;《高校教授“手把手”教你如何开发微课程》访问量达11000人次;西湖小学田佩章特级教师开发的二年级《小学数学每日一题》的4个微课程受到师生欢迎,累计点击量超过10000人次;桐庐实验初级中学的《中华烙画制作技法》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升华,在课程推出的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访问量突破8000人次。

  同时,各地和学校也积极开展微课建设与应用活动。如浦江县打造“特色文化”微课程建设体系,制定微课程建设方案规划,计划评选出200节以上精品课程组成“特色文化”微课程系列。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遵循“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课程的权利”的课程观念,积极推进蕴含鲁迅文化精髓的“百草园”微课程开发与应用,设立了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疾风野草、水乡社戏、现代闰土、“风筝”记忆、上天入地、童年如画等8大内容版块,强化鲁迅文化特色课程内容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40余门微课程,并在“百草园”数字微课程平台正式上线,为学生创设了无限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杭州第十四中学自2013年暑假从高三年级开始积极推进基于微课的“彩虹学堂”在线学习社区建设,将9门高考学科的视频、学案、习题、教案等微课资源上传到学习系统供学生学习,实现了两校区高三年级共1000余名学生开展在线学习。目前“彩虹学堂”已有近40个学科模块,内容涉及高中三个年段的课程,全校学生通过登录个人门户,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计划,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温州市第二中学自2013年开始实施“ 资源让农村边远地区的师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引导中小学校转变育人模式与学习方式,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新课程改革提供助力。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