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光新学校是普陀区一所普普通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不但普通而且“特别”:特别在于,因为“动迁”,学校目前属于在外临时过渡办学;仅有的4.75亩校园,场地狭小,400名学生做操需分两批进行,学生中90%为外省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

  也因为“特别”,今年3月在教育部对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办学均衡发展评估抽查中,该校作为普陀第一家,接受了第一督导组全方位的检查,督导组组长对于学校的办学,微视频课程给与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五年前,该校是一所办学基础非常薄弱的学校。

  变化从何而来?

  改变源于认识深化——信息化可以带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借助信息化,借助区教育局平台,自主发展乘势而上。

  2013年上半年,普陀区教育局被列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承接了“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的课题研究。并欢迎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学校申报子课题,该校主动争取,成为全区21所实验校之一。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如何变革?”带着疑问,带着思考,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光新学校开始积极探索。

  变化悄然发生!

  变化之一:搭乘“普陀教育信息化”列车,每一位普陀学子实现自主走进名师课堂。

  2013年,下半年,“普陀J课堂”开课了,不需要择校,更不需要跨校走班,依托平台全区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能根据需求自主选择进入名师的微课堂学习,名师精心设计、制作“微视频”借助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有耐心的高水平老师、一对一指导方式、惠及普陀每一位学子实现第一次完美的学习;借助技术支持“一校名师全区共享”得以实现;借助区级录课团队的建设,该校两位青年教师加速成长。在全区学科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分享案例和体会;在全区九次项目推进会上,该校教师三次走上讲坛,分享经验和收获。

  变化之二:找到支点,撬动思想,改变行为。

  找准着力点,老师们创造力是惊人!实验项目启动之初,为了让每位教师拥有进步的机会,我们组织全员培训。大师深入浅出的指导,引发老师们的思考;“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什么需要改变?如何改变?”

  2013年元宵节主题活动前,面对班主任队伍中“80后、90后”无法完成辅导的困惑,学校二线老师不经意的提议:拍个微视频吧,老师们用手机录下大师傅制作过程,挂在网上,供大家反复回看,边看边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看来,动手实践操作模仿的内容如果制成微视频,技术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虞松儿老师制作的专题课——欧体书法的微视频课程应运而生。

  专题课成功尝试后:学科教师们也跃跃欲试,微视频的制作技术不是问题、怎样的微视频能够支持分层教学,满足个别化学习需求?

  该校开始了第一轮的有益尝试:老师们自己探索,自己培训,互相点拨:谁是高手谁就是大家的老师,发现哪种手机拍摄功能最好?喜欢这种录课方式的老师就自掏腰包更换了手机品牌;如何解决拍摄不稳定问题?经过反复尝试——实验室铁架台能给予支持!老师们发现有个软件可以制作微视频,就悄悄买回平板电脑,自己添置手写板。当然, 2010版ppt软件是老师们最喜欢的。

  录好一节微课关键是“教学设计”。光新教师发挥团队优势,以教研组为单位,精选录课点、精磨设计稿、精制微视频。

  第一批22个原创微视频涉及所有学科,即将退休老师也跃跃欲试呈上收官之作,他们并非个个都让学生喜欢,但却努力的跨出了第一步!

  在第一届光新达人赛上:光新好微课、光新教学达人、光新学习小达人闪亮登场。

  2014年暑期,老师们主动参加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在网易云课堂上开设的“ 上传”给予共享机会。学校信息化设备更新添置又保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技术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供辅助。

  为家中缺少电脑的孩子开放电脑房,实现在校网上自主学习。

  尝试为有需求的学生,做好个性化定制,提供网络短课程。

  学期初为学生们制作好“微视频”学习菜单,预学习指南,预学习记录单,预学习导学单等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为学而教,按需施教。课前学生进行预学习:能学会的内容自己学,学生可以选择方式按自己的学习速度提前学习,完成导学单,为课内讨论,思维碰撞做好准备。课中微视频为教学难点学习,交流、拓展、个别化指导提供支持。课后,微视频为大家复习整理,学困生再学习,成为身边的老师。我们还发现:课堂中学生在反馈预学习作业时解法多样了,老师在收集分析学生预学习情况后,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积极踊跃,学习效果明显提升;课后,“看看微视频”成为学生口头禅。

  在线学习,微信答疑,线上讨论,多样的学习方式,是光新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家园。

  技术不是唯一,任何一项技术都无法取代我们,都无法解决教育全部的问题。但信息化一定会改变我们!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