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MOOCs为标志的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新潮流——创生了一个世界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学堂,由此推动了工业文明造就的封闭学校课堂向信息时代开放、共享、多元“学堂”的历史性转变。

  以MOOCs为标志的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新潮流——创生了一个世界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学堂,由此推动了工业文明造就的封闭学校课堂向信息时代开放、共享、多元“学堂”的历史性转变。大学教授从未遇到过如此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这对他们不仅是全新的挑战,更是一种鞭策、教育、滋养,让他可以吸收全世界的智慧,对自己的课程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从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象牙塔”里走出来,更快实现自我超越,返璞归真。
  MOOCs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网络新时空中“大学堂”的诞生对现实大学课堂的冲击是及其严峻的,MOOCs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创举在于:进入名牌大学名教授的学堂竟然可以分文不付。
  大学生一旦发现免费的优质课程,学校却还强迫他们缴费去学低水平的同类课程,学生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优质课程该不该免费?能否持久?这是有争议的,但优质课程跨时空共建共享则是必由之路。这就迫使所有大学教授都必须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出改变,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网络“大学堂”带动无数现实“课堂”共同迈向信息时代,虚拟与现实同生共长的大学新型高效学堂(我们称此为“太极学堂”),这是未来大学的新景观、新希望。由此引发的知识价值、教育成本与价值、大学社会责任、知识精英的精神家园等等一系列深层的困惑和难题,对实践与政策的挑战之严峻,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哪里?网络课程大力倡导,投入巨资,但“门可罗雀”……差距在理念、体制、机制……网络课程要从自上而下的行政导向,转变为立足草根、上下联动,更重要的是推动高校课堂向学堂转型,促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因此,微课的价值导向,最主要的是开放性、公益性、参与性和课程资源的可重用性。
  好事做好不易,健康、可持续发展更难。建立、完善微课评价标准(游戏规则)的建议,期望能对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导向作用。
  当前的微课评价标准应突出三个关键点:
  一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研制分门别类的评价标准,推动教师(跨时空)团队发展。开展微课应该区分不同学科类别。如果各类课程混杂,采用模糊的评价标准,参照系本身就不清晰,评价者跨越多个学科,在专业性问题上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都成问题,建立分门别类的评价和指导体系,提高有助于提高课程资源的结构化、层次化水平,引导资源建设在开始时就注重分类,不仅便于专家评价环节实现同行评价、更容易形成共识,也更有助于推动教师(跨时空)团队发展,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低层次重复开发)。
  二是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微课的学习者包括学生、教师,公开发布后还包括家长和各类感兴趣的社会公众,能让这些人愿意学、愿意用、愿意评,才是有价值的作品。因此,作品在公众网络发布后,可以参考用户的浏览量、评价等进行评估。可以采用排行榜的形式来择优、选优、评优。公众对优秀课程的欣赏和评价水准是需要引导和提升的,因此高水平的专家评点是微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价值导向。
  三是重视可重用资源的价值导向,处理好快餐、中餐、大餐之关系。微课为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开辟了新方向,但这并不排斥其他类型视频教学资源的价值。微课类资源以短视频为核心,适应了包括 、混合教学在内的各种网络学习模式,但其时间短、知识容量小、非结构化、切片化,学习使用时方便、快捷、高效,可喻之为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快餐”,但从教学的规律来分析,绝不是所有内容的学习都适合切片化的,网上具有较高人文内涵和思想魅力的讲座与课程,尽管篇幅长,但却同样倍受欢迎。这类优秀的教学资源,完全可以采用精心设计、录制的方法,开放共享、广泛传播,建设网络课程中丰富的“中餐”和“大餐”。要从媒体技术以及课程设计、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培育和选拔具有专业制作水准的作品。
  最后提一点建议:要把有组织的竞赛转变为常态化的课程评价、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要开发课程超市,提供自助餐式的课程服务,吸引高校广大师生参与网络课程建设,促进大学课堂向高效学堂的历史性转型。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新的学习文化,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新一代名师团队,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师生的创造力,让中国大学更快地走向世界!

  作者桑新民,系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