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进入之后,西昌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办学方面,学校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昌学院等院校合作,在学生实训教学等方面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华硕、中国二重等数十家知名企业与学校达成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专业资讯、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计,使学校的办学方向更明确,学生的就业网络更稳定。

四川省西昌市通过民办公助,引入社会资本办职校——

引来“活水” 滋养职教

  2010年底,西昌市引入四川现代教育集团,整合原有职教资源,实行政府、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机制,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丽莎的手如蝴蝶一般,在黑白的琴键间飞舞。一个个轻柔、灵动的音符,像窗外的阳光温暖盈亮。

  和其他许多幼师专业的同学一样,陈丽莎来自农村。能像电视里的音乐家一样,坐在钢琴前弹肖邦的曲子,是她曾经的梦想。而在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他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引入社会资本办职校

  练习钢琴人手一台、独立又隔音的琴房、专业的声乐教室,在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这样的教学设施令人惊叹不已,而依靠丰富的硬件资源,幼教专业的学生每周钢琴课可以达到4节,学校还利用中午、晚上的课余时间开放音乐教室,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能有1个小时的练习时间。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儿!”学校钢琴教师邓晓婷从教已经11年了,在她的记忆中,以前的学校,只有几台踏板风琴,“学生学了不能练,老师教到腿抽筋”。

  为什么短短一两年,西昌的职业教育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民办公助”、“引水活鱼”,引入社会资本,助推职业教育发展。

  过去,西昌只有两所职业中学,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职中投入不足,学校设施设备陈旧,教师不仅招不进来,还在不断流失。西昌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瓶颈”期。

  近年来,由于许多工矿企业相继落户,凉山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百舸争流的态势,一方面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老百姓对建立一所高品质职业学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水不急,鱼不跳”,为了缓解西昌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状况,2010年底,西昌市引入四川现代教育集团,并整合原西昌一、二中现有资源,实行政府、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机制,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随着大量社会资本的流入,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引水”方能“活鱼”,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说:“新机制的产生,将开创凉山州职业教育崭新局面,对加快凉山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把专业技能作为培养核心

  “新的办学模式在改善学校硬件条件的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动力。”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副校长冉仕伟说,缺少办学动力也是过去公办职业学校发展乏力的原因之一。

  的确,将社会资本引入职业教育,便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大大加深。学校必须保证生源,才能保证投入回报。而保证生源的唯一办法则是交给学生核心技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只有培养出高质量毕业生,学校才有发展前途。这就促使学校围绕“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加强管理和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核心要抓学生的专业技能。”冉仕伟表示,过去,职业教育办成了“四不像”,学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没有侧重,导致了职校学生文化也没学好,技术也没学精,没有核心竞争力。

  围绕“术有专攻,学而广之”,学校确立了“学好一门技术、谋好一个职业,幸福一个家庭”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的课程中,侧重技术的教授和实战演练,在学习内容、时间上保证学生的技术学习、专业实践。

  如今,学校已开设有学前教育、机械加工、汽车维修、服装设计、建筑装饰等15个专业,每一个专业都配齐了足够的教学实训设备。走进学校近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机械制造、汽车维修、会计电算、乐器练习、成衣裁缝、舞蹈表演等教学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汽修专业学生张俊马上就要离校实习了,他告诉记者,在企业实习情况也要成为学生成绩考核的指标之一,“这样扎实的技术培养,让我们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多元合作保障学生就业

  如果说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在就业服务上的“非专业”性,就成了学生实现最优就业的“硬伤”。而社会资本的引入,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以专业化支撑优势,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学校校长黄德成感慨,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不了解社会需求,没有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专业教育。“这就是为什么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许多企业却出现了‘用工荒’”。

  社会资本进入之后,西昌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办学方面,学校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昌学院等院校合作,在学生实训教学等方面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华硕、中国二重等数十家知名企业与学校达成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专业资讯、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计,使学校的办学方向更明确,学生的就业网络更稳定。

  “通过多元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强,企业找到了需要的人才,而学校也赢得了社会声誉,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实现了学校与学生的双赢。”黄德成如是说。(记者 刘磊 通讯员 鲁磊)

    《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4日第3版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