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农牧区藏族教师扎西东智从教多年,从未到过州里。不久前,在一次陕西师范大学组织的青海省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中,他来到了州里。培训结束后,他舍不得走,他说:“这样的课将让我们农牧区的学校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陕西师大强化教师培训,与地方政府共建探索服务新模式——

拨旺大西北基础教育之火

  青海省海南州农牧区藏族教师扎西东智从教多年,从未到过州里。不久前,在一次陕西师范大学组织的青海省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中,他来到了州里。培训结束后,他舍不得走,他说:“这样的课将让我们农牧区的学校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陕西师大校长程光旭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状,陕西师大不断强化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专家脚步踏遍大西北的大漠边疆、田野山村;学校先后与青海、宁夏等西北省区教育厅及西部市政府实施共建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活动,送教下乡、置换培训等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 

  “2+2”模式创新本科人才培养  

  在西北五省区,上至省市重点学校,下至山区、偏远地区、农牧区中小学,无处没有陕西师大毕业生的身影。建校70年来,陕西师大先后培养出10万余名师范生,其中六七万名师范毕业生就业于西北地区的中小学校。 

  为了提升师范生的整体素质,陕西师大于2006年在本科生中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前两年接受通识教育,学习内容包括学校层面整体设计的通识模块课程和学院层面设计的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后两年回学院进行专业培养,学习内容包括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学校专门成立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教师教育资源中心等平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的培训几乎涵盖了新任教师所需能力的方方面面,在实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教师教育资源中心则是一个接受职后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平台,即使到了工作岗位,我们仍能受益。”文学院2009级学生楼永红说。 

  “三个中心覆盖了4500名本科生的基础学习、专业技能、职后教育,对师范生质量的提高不可或缺。”学校教务处处长李贵安说,“2+2”的育人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职后培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2011年底,甘肃庆阳二中化学教师田敏到西安参加了由陕西师大组织的陕西省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升级研修项目,在培训职后的心得体会中,田敏写道:“通过培训,我接触到很多新的观点,也明白了我们教学的目的还要使学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多年来,为促进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陕西师大承担了大量的省级、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尽最大努力满足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仅2013年学校就培训了来自全国22个省份的6900多名学员。学校教师干部教育学院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项目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项目,各类学员总数7万多人。 

  走到基层开展教师培训也是陕西师大专家们的工作常态。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迎春常常没有节假日和周末,几个专业团队的教师坐上一辆大面包车就出发,在某个偏远县镇里,一待就是几个星期。 

  “早期到陕北、甘肃、青海等地的贫困县去,中小学校的条件让人心酸,师资力量也十分薄弱,老师只是照着书本念。”张迎春说,“有时候在某个学校开培训课,周围学校的老师来了,甚至周围县的老师也来了,我们感到责任很重。” 

  因为这样的责任,张迎春年过六旬仍活跃在大漠边疆、田野山村。而在陕西师大的专家团队中,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们的作用也许很微小,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张迎春说。 

  合作共建探索服务基础教育新模式 

  如何能够实现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有效提升?陕西师大历经多年探索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1995年底和1996年初,陕西师大先后与革命老区陕西省旬邑县和陇县签订《校县共建教育发展工程协议》。这是陕西师大首次尝试探索和构建高等院校直接为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模式。 

  根据协议,陕西师大选派专家,帮助两县制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帮助两县建设示范高中、示范初中、规范化小学等;共建陕西师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试验基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推广基地和大学生教育实习实践基地等“三个基地”;帮助两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西安与陇县、旬邑县之间,隔着座座山梁、道道水路,在长达10年的校县共建中,陕西师大的专家教授们不知道跑了多少个来回。如今,10年过去了,陇县、旬邑县的学校办学环境得到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攀升,教师队伍素质极大提高。 

  10年共建结束,陇县又向陕西师大提出,希望续签新一轮共建协议,于是,又一个10年的合作开启。 

  从2008年开始,陕西师大先后与青海、宁夏、陕西、新疆、西藏等五省区教育厅和甘肃省天水市政府、陕西省安康市政府等,签订了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共建协议。 

  “丁丁的素描”、“火眼金睛”,当这些生动活泼的课程目录出现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中小学生的课堂上时,孩子们兴奋不已。这套名为“学思维活动”的课程,是陕西师大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专家团队长时间研发出来的成果。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主任胡卫平说,“依据此理论,我们开发了‘学思维’课程。” 

  2009年在天水市秦州区推广,2010年在西安推广,2012年在甘肃省临夏州推广……为激活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堂,中心在西部多个地区的中小学提供“学思维”活动课程指导服务,受到当地师生的热烈追捧。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深入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学一线,就课堂结构、教学目标、师生互动组织与控制、师生情感体验与交流等问题,帮助和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仅中心开发的“新课程高考研究、资源开发与服务”项目,就为陕西省10个地市的相关中学提供高考研究成果光盘6000多张,受惠学生20余万人。而远程教育学院研发的网络课程,更是让不计其数的西部地区师生受益。(记者 易鑫)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7日第1版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