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专业过硬的“俄罗斯通” ——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试点改革纪实
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采用中俄双方师资共享、课程共享、教材共享的合作模式,构建“专业+俄语”的全新课程体系,实施“课内精、课外强”的本硕博有机统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置身俄罗斯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的专业和语言水平得到双重提高,在这里成绩固然很重要,但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他们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是不是真正学会了。”微信里,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张立坤的赴俄留学照片和感悟,被朋友们纷纷点赞。
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2011年6月成立,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对俄高级专业人才的试点学院。2013年10月,张立坤和他的73名同学一起踏上了异乡的土地,开始了在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相关专业学习深造的新征程,同时也推动了黑龙江大学“专业+俄语”式的多层次、宽领域人才培养的步伐。
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的学生
“考上这个学院是荣耀,也意味着大学生活会过得辛苦一些。”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2013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赵春月,至今还记得去年在自主招生考试之前学校举行的宣讲会上,学院院长的这句话。她说,当时院长还在会上描述了一下录取后的场景,每天会有早自习、晚自习,还会有月考等。
“有志从事对俄事业”是自主招生的关键。中俄学院院长贾旭杰说,学院取消笔试,采用专业能力、外语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考查相结合的面试方式选拔具有较强语言能力和专业潜力的优秀苗子。成立自主招生考试监察领导小组、考核专家组,通过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全过程的透明。
自主招生、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的学生。中俄学院的招录、选拔定了这样的基调。
贾旭杰介绍,自获批成为国家试点学院以来,学院秉承“自主办学、教授治学、院长治院、民主管理”的办院方针,在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体制机制改革上探索,全面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国家对俄战略实施。学院面向国家对俄战略急需选定设置了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应用物理学、金融学等6个专业,自2011年以来,共招收524名学生。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在赴俄留学的过程中,辛苦与进步同在,回国后的第一选择是考研究生,在高校教书育人,也会为中俄贸易、法律领域的合作发展助力。”法学专业学生刘国栋对未来有着清晰的定位。
和刘国栋一样,中俄学院的500多名学子都有着滚烫的“中国心”。贾旭杰说,中俄学院牢牢把握对俄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矢志报国、意志坚强、俄语精通、专业优异、国际视野,坚持开展对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双重改革,大力培养热爱祖国、信念坚定、品德优良、专业过硬的具有“中国心”的“俄罗斯通”。
中俄学院推陈出新,建立了学生日常德行评价考核体系,对日常学习、生活、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具体量化打分。突破以往的辅导员管理学生、学生组织依附于辅导员的管理模式,创建学生自主管理的新模式。
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是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辅导员提供指导和帮助为辅。学生自主选举管理委员会和学生会,以会议的形式对学院相关事宜进行讨论,以议案的形式向学院提交意见和建议。“这样的方式我们很喜欢,提升了多方面的能力,也成为学生参与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桥梁。”物理专业学生韩志勇说。
建立以专家、学者专题讲座为主的思政理论学习模式是中俄学院思政课的创新点。仅2013年,就举办世界格局与中俄关系、钓鱼岛问题等10余场热点主题讲座,让学生对时政、国情的理解更深刻,政治理论水平和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提高,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工作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儿里。
构建“专业+俄语”的全新课程体系
中俄学院全面引进新西伯利亚大学最具实力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采用中俄双方师资共享、课程共享、教材共享的合作模式,构建“专业+俄语”的全新课程体系,实施“课内精、课外强”的本硕博有机统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学第一年主要强化俄语、加入少量专业基础导论课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加入双语专业课程,使学生提前熟悉相关术语,之后再进入“专业+俄语”阶段、专业课程与俄语课程并行,三年级派出优秀学生赴俄留学深造。自2013年3月至今,已经有100余名俄罗斯外教来到黑龙江大学为中俄学院本科生教授专业课程,其中大部分为教授和副教授,完成了6000余课时的教学工作量,占2011级和2012级学生专业课的70%。
学院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学习吸收俄方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实验课和讨论课的比例不低于总学时的30%,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和学生自我讲授式等方法。课程考核方式除笔试外,还增大口试和论文比重,突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查。
“考试制度有了很大的改革与创新,告别了期末一考定输赢的传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相应的小考,杜绝了学生期末考前突击的坏习惯。”学生于凤丽说。
“黑龙江大学有着悠久的俄语学习历史,在中俄学院交流、授课的过程中,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种优势。在中俄学院我们可以直接用俄语授课,使同学们更加迅速、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我们也衷心希望这种合作能够继续保持下去。”一名俄籍教授说出了外教们的心声。(记者 曹曦)
《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