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江苏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但面对教育现代化“优质均衡”的新要求,这一发展进程还存在着城区学校硬件不达标、城乡学校间软件差距扩大以及城区校际之间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对此,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设法解决,同时又要做好长期、持久作战的思想准备。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江苏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但面对教育现代化“优质均衡”的新要求,这一发展进程还存在着城区学校硬件不达标、城乡学校间软件差距扩大以及城区校际之间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对此,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设法解决,同时又要做好长期、持久作战的思想准备。
组团合并,优势互补,弥补城区生均资源不足。
在办学的硬件方面,城区义务教育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情况是通过“均衡差异系数”来体现的,而均衡差异系数则是通过分别计算县域内所有小学、初中的生师比、生均骨干教师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等8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再进行平均而得出的数值。从这8个方面的指标可以看出,一些重点学校、热点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其生均指标大多处于弱势。
因此,在征地扩建学校几乎不可能的前提下,将热点学校与非热点学校、薄弱学校合二为一、优势互补便成了最佳选择。这样的方式可以是如今多地中小学实行的集团组合、也可以是热点学校对非热点学校、薄弱学校的“吞并”。
切合实际,适度倾斜,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短板。
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理应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目前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配合教师辅导,弥补师资不足的缺憾,提高教育质量。抓住江苏大力开展教育现代化的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均衡配置、优化农村教师资源。严格执行2012年11月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在核定的公用经费总量内,向农村学校倾斜。在教师待遇上,可给予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以足具吸引力的职称评定照顾和津贴补助,其评审政策和补助力度完全可以超越城市同类水平。
但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城市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到农村支教、教学资源或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等,可以缓解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趋势,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在体制机制方面实行更进一步的一体化政策。如将城乡学校科学合并(农村学校为城区学校分校)、或组建办学联盟,使主校分校之间或联盟内所有老师在工作安排、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完全一样。
抑扬结合,多管齐下,缓解公办学校择校热。
热点中小学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资源过分集中,是造成择校热、造成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如何缩小这一差距,简单的“削峰填谷”显然不可取,也难以做到。比较有效的路径还是综合利用各种有效方法,多管齐下,抑扬结合。
所谓“抑”,即“抑峰”,就是有效阻止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师资在热点公办中小学的过分集中,抑制热点公办中小学不正常的规模扩张。所谓“扬”,就是提倡素质教育,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淡化目前中小学“唯考试分数论”的极端现象。
具体点说,要将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具体、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之中;要重视学校的艺术教育,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课程,保证学生每天都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
升学考试方面,普通高中建议实行中考、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办法,考试内容也应降低难度,紧扣课本知识,不拓展,不加深。
还需要“扬”的是指标生政策。严格执行《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的规定,落实四星级普通高中70%以上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所有初中的政策,同时,所有公办初中招收的择校生毕业时不再纳入四星级及以上普通高中指标生范围。
对公办中小学进行“抑峰”,显然容易造成“削峰填谷”的局面,而中小学“峰谷并存”的状态是不可避免的,“无峰无谷”的绝对均衡现象并不正常。基于此,需要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优秀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只有当数量相当的民办中小学办学水平达到现今热点公办中小学的水平时,对公办中小学的“抑峰”行动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