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来,金华市出台《市本级财政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金华市限指金华市区),每年拨付3000万元,自2014年开始,连续五年共计1.5亿元,着重扶持15个市重点专业、8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中职毕业生就业管理。

  一、做实做强重点专业,培养多层级技能人才

  根据“美丽金华、生态金华”的城市发展定位,金华职业教育做出了“对接产业结构,升级重点专业”的决策。2014年,在市区中等职业学校54个专业中,按“三二一”经济产业结构特点,确定15个专业为市级重点专业。其中53.3%打造为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国际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33.3%打造为现代制造业服务的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建筑等专业,13.4%打造为现代农业服务的中草药种植、畜牧兽医等专业。每个专业每年拨付30万,五年150万经费,用于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内涵拓展等软实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对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与体系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市区重点专业在校生数约有14000人,约占学生总数的70%。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培养呈现出多层级的局面。通过“3+2高职班”、“5年一贯制”高职班、单考单招升学班等途径升入高一级职业院校的约占20%,通过高技工班、技师班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层面约占10%,通过普通中职班,培养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约占70%。多层级人才的培养体系,符合人才培养金字塔的规律,也顺应了企业对初、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不同要求。

  二、做大做优实训基地,打通校际、校企互通隧道

  职业教育“学专业、练技能”的特点,要求职业学校有良好的实训场所及先进的实训设备。为此,在建重点专业的同时,按照市区八大产业布局,设立现代农业、加工制造、商贸财经等8个校内公共实训基地。每所职校根据自身专业优势,申报建设一个公共实训基地。每个基地每年投入200万元,五年10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实训项目与体系开发、社会培训与服务开展、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等。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体现三个特点:其一,公用、开放。基地对其他兄弟职校的学生、教师实训开放。据测算,每个基地每年可以承担兄弟职校的师生实训人次达200人次以上。基地对普通高中的师生开放。每年接受普通高中学生见习或实训达100人次以上。基地对企业员工、社会务工人员开放。基地承接各种社会培训,培训人次达到本专业在校生数的1.2倍以上。基地高度开放,使职教资源的社会公益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促进了基地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其二,先进、齐全。基地具备行业、企业生产需要的先进设备,具有初、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相关设施和相对独立、较大规模的实训场地,也具备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功能。目前,基地已吸引432家企业与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市区范围内已建设8大职教集团;其三,专业、规范。实训基地有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每个实训项目(工种)有相应数量的技师、高级技师或高级职称及以上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在基地实训的中职学生初级取证率达到100%,其中不同工种的双证取证率超过了45%。实训基地建立了基地运行细则和实训项目、实训计划等内容的信息发布机制等,还实行现代企业7S管理。专业的指导及规范的管理,使公共实训基地健康稳步发展,成为了校际、校企互通不可替代的隧道。

  三、做长做全毕业生管理,打造优质职业教育

  中职毕业生职业适切度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中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标尺,也是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教学的依据。金华市把毕业生就业管理当作中职学校办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采取的系列措施开创全省先河。其一,制定了《金华市区中职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年度考核暂行办法》(金市教职成高〔2014〕2号),要求中职学校对每个毕业生跟踪管理的时间不少于三年。中职学校教师人人都需参与毕业生就业管理。要求教师服务到人,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使毕业生在教师指导下,平稳实现从“学校人”到“岗位人”的转型,从而改善中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的状况,也帮助解决了企业“新员工”管理难的问题;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不定时的深入企业进行跟踪管理,能丰富企业阅历等。从而打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僵局,实现从“学校人”到“企业人”再到“学校人”的不断升级。其二,设立了中职毕业生就业管理的奖励资金。奖励办法规定“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到要求比例的,第一年按本地就业人数人均2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第二、第三年分别按人均400元、6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按这一规定,市财政每年拨付的奖励资金平均在600万元以上。近三年,市区中职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已达到了98%以上,本地就业率也达到80%以上,且毕业生年均收入以10%的速度增长。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