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国家于2001年开始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即“撤点并校”。但在实践中,“一刀切”的做法引发了很多问题。随着盲目撤点并校被叫停,“撤点并校”一词也淡出公众视野,但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却依然未能解决。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国家于2001年开始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即“撤点并校”。但在实践中,“一刀切”的做法引发了很多问题。随着盲目撤点并校被叫停,“撤点并校”一词也淡出公众视野,但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却依然未能解决。

  学生——还是得到百多公里外上学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乌日图苏木,李根生夫妇又要送9岁的女儿婷婷上学。目送女儿登上长途班车,李根生眼眶湿润,妻子也潸然泪下。到城里上学本来是件好事,但“9岁的孩子不会洗衣服,住校又没人管,冬天的时候脚都冻了。”

  据李根生介绍,乌日图苏木是三个乡镇合并起来的,当初撤乡并镇时,中小学也随之撤销,孩子们不得不到30公里外的灰腾河小学上学。而等到女儿婷婷上学的时候,又赶上推行集中办学,灰腾河小学被撤并。婷婷只能到100多公里外的锡林浩特市上学。“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在学校住宿,一个学期孩子瘦了一圈不说,脚也冻坏了。”

  怕太小的孩子单独在外上学受苦,乌日图苏木有的牧民家长不得不跟随孩子一起到城里陪读,可这么一来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了。牧民何桂林说,自家草场小,一年收入2万多元,大部分都供孩子上学了。“和城里孩子一起读书虽说是件好事,但如果在市里租房子陪孩子上学,一年算下来,少说也得1.5万元。”何桂林说。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牧民宝音所在的嘎查离旗政府所在地有150公里,孩子现在在旗中心小学寄宿,一年9个月单伙食费一项支出就有7200元。算一算,就连孩子来回花的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年的路费就是1000多元,1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路费就要1万多元。”

  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往往让妈妈陪孩子到城里租房上学,爸爸则留在家放牧或种田。可这样一来家人很少团聚,精力大大分散,照顾了孩子就照顾不了老人,有的甚至荒芜了田地,饿坏了牛羊。

  此外,内蒙古近年来大力推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重建、加固中小学校舍。但一些学校被撤并后,先前投入的大量资金等于“打了水漂”。

  在内蒙古自治区,撤点并校规模较大的行动有两次,一次是2000年,伴随着撤乡并镇进行的,一次是2005年各地兴起的集中办学。十余年间,大部分农村牧区中小学和教学点都被撤销了。“2000年时我们全旗学校有184所,到现在为止全旗学校就剩下27所。”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教育局副局长杨树恒说。

  牧民——期盼恢复农村牧区学校

  经过10多年时间撤点并校,许多人发现,当初提出的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的目标并没达到,随之而来的是寄宿生活让孩子缺少亲人关怀,影响了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到了城里学习成绩不升反降。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副县长张丽霞说,城镇中小学校人满为患,大班额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教师上课管不过来,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有的学校食宿问题解决不了,学生只能到校外住宿,而中小学生自制能力差,有时晚上偷偷跑到网吧玩游戏。有的孩子在失去家长监管后,糊里糊涂就走了下坡路。“让人不放心,每个星期给孩子生活费,谁知道他拿钱是去吃饭还是去玩。”商都县农民刘慧琴十分担忧。

  农牧民觉得子女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他们希望被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能够重新恢复。

  对此,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郭宝亮认为,恢复农牧区中小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长计议,谨慎处理。“一刀切”的撤点并校不能再用“一刀切”的方式恢复。“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具体问题、困难和复杂程度比城市更多,要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路线图’。比如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便利与教育质量的关系、规模和师资的关系,都要拿捏得有分寸。”他说。

  郭宝亮认为,内蒙古地域广大,农牧民居住尤为分散。恢复苏木镇和嘎查村的中小学面临两大突出困难。一是资金投入大,盲目恢复必然会造成浪费;二是优秀教育工作者下基层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要解决这两大难题,一方面要求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大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农牧民子女能够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上学难、上学贵的现状才能得到彻底改变。” 郭宝亮说。

  政府——没有专门开展相关具体工作

  2012年,实施了10余年、广受诟病的撤点并校被叫停。内蒙古各地也相继停止了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但多年并校产生的实际问题却被“扔”在基层,无人问津。

  撤点并校实施至今,农村牧区的学校和学生数量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前些年,撤并农村牧区中小学没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情况。”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牧民庞真才至今也想不通,苏木的中小学为什么突然被撤并,“乌日图苏木是4个嘎查,800多户牧民集中在一起,学生其实很多。教育部门说撤就把中小学撤了。”

  “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都觉得撤点并校好处多多。撤点并校后,一是办学经费可以集中使用,对学校的投入能够提高办学效益;二是教学资源包括设施设备可得到优化组合,在办学的规模上也能得到保障。至于对基层百姓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教育主管部门不会看不得到、想不到,但是不愿去理会。”知情人士坦言,很多官员当时都很赞成撤点并校,认为集中优势资源办学,减少了财政开支,可以让农牧民子女享受到和城镇孩子同等的教育,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大规模撤消农村牧区中小学的工作便“拍脑门”式地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了10余年。

  据了解,内蒙古各旗县市虽然可自行制定撤点并校政策,但是内蒙古教育厅作为全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地采取的措施应该有所掌握。

  为此,记者联系内蒙古教育厅,试图面对面采访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了解如何破解当前难题,但被回绝。内蒙古教育厅先是要求记者必须出具加盖单位公章的采访函,才能给出答复。当记者将采访函与采访提纲一并提交教育厅后,经再三催促、沟通,半月之后,收到了一份关于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书面答复,但其中并未就记者提出的问题予以正面回复。回复通篇2000余字,概括起来有3层意思:一是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二是地方政府应承担责任;三是教育厅对困难学生实施补贴的工作成绩。对于全区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在十余年间具体数量变化问题,答复中只提到2001年到2006年的6年间,调减中小学和教学点8039所。但据相关人士透露,撤点并校实施的十余年间,内蒙古全区中小学和教学点由8000多所减少到363所。撤点并校被叫停后,内蒙古并没有专门开展关于解决基层群众实际难题的具体工作。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