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东港区多元投入、多措并举促进均衡
区直管理活了课堂乐了孩子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 赵秀红)“从2012年之前只有几间旧平房的教学点、村小,变成现在教学楼、功能室、塑胶操场及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孩子们很难想象能在这么好的校园里生活学习。”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文登路小学校长李淑萍说。
日照市东港区近年来把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城乡一体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该区还将2013年确定为全区“教育建设年”,文登路小学等一批城乡薄弱学校成了受益者。
东港区教育局局长王文军介绍说,由于历史原因,办学资源、投入水平的差异,各层次学校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原来村办、街道所属的学校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针对这一问题,东港区创新体制机制,先将主城区的5所街道所属初中和村办的文登路小学调整为区直管理,减少管理层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该区还将逐步把全区农村学校划归区直管理,促进均衡发展。
“北京路中学前身是秦楼街道第二中学,虽然周边居民集中、生源充足,但到2009年,学校只剩下100多名学生。”北京路中学校长宋百合说。2009年,东港区将秦楼街道第二中学划归区直管理,与优质学校——日照实验高中附属初中部合并办学,更名为北京路中学,并投入4000多万元升级改造办学条件,招考补充了30多名优秀青年教师。经过短短3年时间,该校办学条件彻底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成了学生和家长向往的优质学校。
2012年,东港区又将主城区原来属于街道的5所初中和村办的文登路小学调整为区直管理,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聘校长和副校长,15名优秀教育干部走上管理岗位,有效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2013年,东港区又规划投资8亿多元实施“教育建设年”工程,改造新建城区的8所薄弱学校,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8亿元几乎占到东港区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仅靠财政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建设需要。如何筹措资金,成了一道难题。”王文军说。
针对这一问题,东港区委、区政府顶着巨大的资金压力,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学校建设投入机制和筹资模式,采取财政投入、企业建设移交、企业带资建设和政府逐步回购、资源整合利用等措施,多渠道、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有效破解困扰学校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除了整体推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必须突破偏远山区薄弱农村学校这个难点。”王文军说。三庄镇是该区最偏远的山区农村乡镇,全年财政收入只有600多万元,教育基础一直比较薄弱。针对这一问题,该区重点实施“突破三庄”计划,加大投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并连续6年为三庄镇招考补充了130多名优秀青年教师。同时,该区组织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等13所城区优质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合作共建三庄镇的13所农村薄弱学校,依托城区优质学校资源,重点提升三庄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庄镇中心小学校长孟凡正说:“自从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与我校结对共建以来,不仅校园有了生气,课堂也活起来了,孩子们动起来了。”
此外,东港区还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组织位于该区的18所市属学校和区属学校“牵手”联合办学,实行结对学校教学资源共享,统一教学和管理要求,推动干部教师交流挂职,有效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效应,补足薄弱学校“短板”,为“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降温。
近年来,东港区先后荣获“山东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等称号。“我们还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城乡一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实现让所有孩子上好学的愿望。”王文军说。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1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