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团队经过两年的持续调研,认为蒲江县找到了一条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需求,满足人们教育文化需要的新型农村教育发展模式——现代田园教育。
该模式以“自然、绿色、开放、整合”为四大要素,在办学模式、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体现出回归自然、回归农村的特质。
  创新教育反哺农村的办学模式
  步入蒲江县成佳九年制学校,校园的景观会让许多人感到惊异。
和其他学校大量的花卉盆栽不同,成佳学校主要栽“茶树”。凡是可以利用起来的空地,学校都种满了郁郁葱葱的茶树,并根据不同分区命名为“茶松混植园”、“茶桂混植园”、“茶林混植园”。一阵风吹过,整个校园都弥漫着茶叶的清香。
  “学校内外都是茶园,茶园处处皆教育。”校长熊怀辉说,成佳镇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茶业占到全镇经济收入的90%以上。
  “成佳茶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有技术、高素质的茶农和技术工人,茶乡的学生和家长就是培训对象。”2002年,成佳学校校长与茶企老板的一次谈话,让学校找到了教育反哺农村的契合点。
随后,学校与当地茶业公司合作,挂牌成立“社区教育学校”。学校负责开放教育资源,提供培训场所,编写乡土校本教材;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基地,派技术骨干兼职学校教师,还适时聘请高校茶业专家进课堂授课。
  成佳学校的探索是蒲江县农村学校服务农村经济、农村教育反哺农村社会的典型缩影。
  地处成都市远郊的蒲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丘陵小县,农村人口占到了80%。在近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蒲江已初步形成了以优质茶叶、猕猴桃、柑橘等作物为支柱的现代农业产业。
  蒲江县教育局局长雷雨介绍,教育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整合普通中小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校挂两牌”的学校运营机制,逐步探索出“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高书国说,这正是农村教育反哺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型办学思路。“学校在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中给学校创造更多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勤劳、质朴、立足当地发展的思想和能力;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农村教育的持续兴盛。”
  营造契合农村气息的学校文化
  这学期,寿安中学遇到了一件“怪事”。一位中考成绩达到蒲江中学分数线的学生最终选择留在了家乡寿安镇的中学就读。
  “人都往高处走。一所是地处城区的蒲江中学,一所是位于农村的普通中学,为何要放弃去城区读书的机会呢?”有人不解。
  “我喜欢寿安中学的老师和学习环境,父母也说这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好,相信学校能让我成才。”这名叫做陈莎的高一女生说道。
  可谁曾想到,这所学生、家长都赞不绝口的农村中学,十几年前却是当地老百姓嗤之以鼻、根本不愿把孩子送来的“差学校”呢?
  原来,在2000 年左右,寿安中学因为“教师队伍的懒散、教学管理的不善”一度陷入困顿。“有几年一个大学生都考不上。”说起学校那段时间的阴影,副校长张应智十分感慨。
  当地居民对跌落低谷的寿安中学也持质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他们选择“用脚投票”,宁愿把孩子送去更远的学校。老师们在当地找不到教书育人的尊严。
  “痛定思痛”后的寿安中学决定发愤图强,扭转老百姓对学校的悲观评价。学校因势利导提出了“信任教育”的办学理念,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大对农村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和“文体艺术”科目的培养力度,仅用了三年就打了漂亮“翻身仗”。
  到去年,学校60%的学生都能考入大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家长们对学校刮目相看,老师们也找回了自信。”张应智说。
  寿安中学实现的不仅是社区居民对学校办学质量的重新信任,也促进了当地村镇社会信任体系的重建。学校让学生走入社区,注重学思结合;专门设立社区教育办公室,邀请社区人员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出谋划策。一来一往中,学校与社区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蔚然成风。
  “农村学校本身就承担着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和乡土文明的职能,这种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与再造,正是蒲江农村教育持续走向繁盛的重要途径。”高书国说。
  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多元人才
  今年暑假,正在大学旅游专业就读的郑循娇已经是第二次回到家乡做义务导游和讲解员了。她走进家乡的企业,义务讲解茶文化、传授茶艺知识,还把家乡的茶品做成小陶艺,向外面的人推广。
  时间回溯三年,另一名叫姜志鸿的学生放弃了本可以上“985”高校的机会,选择了一所农业院校的金融系,因为他“感到家乡农产业发展缓慢,想通过所学经济知识改变这一现状”。
  这两名“有着浓郁家乡情怀”的学生都出自蒲江县成佳九年制学校。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学校“人才培养回归农村”的成果。
  “学校刚开始与企业合作搞社区教育时,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不理解,认为我们不务正业,会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最早尝试校企合作育人的成佳学校老校长吕际洲说,这种育人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介绍,农村孩子普遍基础较差,一旦成绩掉队就很容易厌学。而通过引入茶文化、茶艺知识等校本课程,把孩子带入大自然等授课方式,就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然、田园中找到学习快乐的同时,也会慢慢树立起热爱家乡、为家乡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目标。
  事实上,蒲江成佳学校每年毕业的初中生中,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就读职业高中。他们大多选择旅游、茶艺、种植、销售等相关专业,计划毕业后回到蒲江为家乡产业经济服务。
  蒲江县唯一一所职业中学近年来的教育成果则是蒲江教育“办学目标服务农村”的直接成果。该校每年实现学历教育1000 人以上,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还帮助当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展各类就业培训、技能鉴定5000 人次,为区域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学校把蒲江地方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特色和现代职教理念有机结合,营造出强大的质量优势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去感召学生。”蒲江职业中学校长王士星说。
  随着近年来世界500 强企业入驻蒲江,为满足其用工需求,蒲江职业中学积极引入德国双元制模式,建立起“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新模式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发挥农村职教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持作用,并用人才供给吸引现代产业落户农村。
  “蒲江县26 万人口只有1 万外出打工,人口流动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充分证明教育对地方产业给予了有效的人才供给和保留,也与蒲江教育始终坚持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密切相关。”雷雨说。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