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磊)“现在,我不用出办公大楼,就可以看到全县所有中小学校的校园情况,想看哪所就看哪所!”站在宽大的电子显示屏前,四川省新津县教育局局长冯仲祥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眼前的这套电子设备有
本报讯(记者 刘磊)“现在,我不用出办公大楼,就可以看到全县所有中小学校的校园情况,想看哪所就看哪所!”站在宽大的电子显示屏前,四川省新津县教育局局长冯仲祥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眼前的这套电子设备有一个很酷的名字——新津县网络视频互动教学系统,通过它不仅可以看到每所学校上课的+状况,还可以异地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彻底告别了过去“一开会,教育局楼下就车满为患”的状况。
新津是成都郊区的一个农业县。近年来,县政府逐年加大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形成了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环境,实现了管理信息化、资源数字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万和小学是新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缩影。走进这所被绿色田野包围的农村学校,你一定会感到震憾——这里不仅有颇有气势的教学楼、环形操场,还有功能齐全的图书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等众多功能室。更让人称道的是,学校生机比达到8:1,师机比达到1:1。不仅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就连学校劳技室、少年先锋队活动室也都装上了先进的电教设备。
“新津县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舍得投入,仅学校的现代化装备就不低于180万元。”万和小学校长何飞对学校这几年的发展感受颇深。2009年5月,新津县与成都武侯区组建了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万和小学与武侯区的龙江路小学结对。同年建成的远程互动网络平台教室,为两校的互动交流帮了大忙。
通过这个平台,两校已开展了10多次同步上课、同步教研、教师培训等活动。明年,一间设施先进的现代远程网络录播室将建成。“到那时,我们就能零距离地享受到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何飞高兴地说。
日前,一堂远程直播化学课在新津中学高一(17)班进行。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的电子白板屏幕,观看着从成都七中课堂上传来的教学画面。
化学教师文光辉也盯着大屏幕,课件内容是他与成都七中老师共同备课时确定的。当成都七中老师停下来,启发学生思考、提问时,他也马上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到了自主研究学习环节,他便按照之前的设计辅导学生参与……
高一(17)班是新津中学的“网校班”,教学内容由成都七中开发,并选派骨干教师担纲授课。为了让新津县的学子也能在本地享受到名校资源,今年暑假,新津县政府决定在新津中学引进“网校班”,实现与名校课堂的无缝对接。
“网校班与成都七中本部班同时备课、同时授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学生坐在新津中学的课堂,就能亲耳聆听七中名师的教诲。”新津中学校长刘凤林介绍,“网校班”学生能享受到成都七中和新津中学教师密切配合带来的“双师效应”。
经历了几次远程同步上课后,文光辉感到网校对老师的要求增加了许多,“光备课时间就比以前增加了两倍,要随时关注网校本部传来的信息,提前熟悉PPT,了解重点难点,便于课堂上给学生作铺垫。”
而在刘凤林看来,“网校班”不仅是农村学生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还是培训青年教师得天独厚的现场。“现在每堂网校远程教学课,都会有很多青年教师自发前来听课、学习。”
伴随信息化、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完善,新津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有了变化,教学质量逐年攀升。特别是网校搬进学校后,考上新津中学的尖子生再没有流失一位。
近4年来,新津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42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校园监控系统、电子巡考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并整合三个系统建成了新津教育中心管理平台,应用范围延伸到教学、教研、协作、管理等各个层面,有力推动了全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010年9月底,新津县顺利通过成都市政府教育现代化水平督导评估,成为全市郊县(市)中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农业县。目前,新津已有5所中小学成为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提高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服务、构建数字化平台应用和实现数字化课堂互动等策略,继续为新津教育均衡发展服务。”冯仲祥说。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