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江苏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江苏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一、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通过实施“科教兴省”、“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按照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保障,以应用促建设,以应用促提高的发展思路,全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在全省发展迅速,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接入单位和信息流量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省13个市全部建有覆盖辖区的教育城域网。全省100%的高等院校、92.5%的普通高中,77.9%的初中、61.8%的小学建成了校园网。全省100%的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目前全省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每百名学生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10.3、11.6和17.9。江苏高校校园网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其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2、教育信息资源日益丰富。通过引进、整合、研发、共建等多种渠道,全省已初步形成能够体现江苏教育特色和水平的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的所有学科。各市、县和学校也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全省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了优质课程共享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及在线教学、在线讨论等功能。部分高校切实加强了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了跨校区图书借阅及校外访问与下载。
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成效显著。全省组织了三轮全省性的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有 教师通过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全省还组织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率为 。全省还分期分批组织了分别面向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骨干培训,培训人数达 。通过江苏教师教育网,有 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远程培训。
4、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普及和提高。从1995年秋季起,全省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在中小学逐步开展了计算机学科教学。目前,全省100%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基本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全省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2009年,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共计124所,其中,有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有40所,软件相关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院校14所,全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专业的在校研究生总数达4265人,在校专本科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总数达9.52万人,全省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均参加了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主要问题
1、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级教育网站未能实现高速互联。宽带网络应用刚刚起步,教育信息集散功能不强,集约程度低。网络互联互通、管理使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成,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资金投入也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3、信息技术的应用依然停留在较浅层面,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不够,规范管理还有待研究,教育电子政务的应用与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4、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信息技术为社区、为广大农村、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高级信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欠缺,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目的,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和教育发展需求出发,坚持科学发展、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展、优质发展,高标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深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形成水平适度超前、内涵和谐发展、体制富有活力、与全省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又好又快建设美好新江苏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提供支持。教育基础设施设备的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建成遍及全省城乡的教育网络,遍及所有教室的网络应用终端。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资源建设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普及共享。教师及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研活动丰富,信息技术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各类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应用类型和管理模式。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全省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的先进信息技术设施及应用体系不断健全,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
●基础教育
继续提升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数字化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库内容齐全、形式丰富,信息技术培训即时高效,覆盖城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领导力提升以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全面建成覆盖全省的基础教育计算机网。继续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园网建设,95%以上的学校建成校园网,基本普及无线宽带上网,80%实现“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个教室配备连通互联网的工作用机及显示设备,可开展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活动。全省中心校以上学校,每校必须建设一个以上基于互联网、具有音视频互动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可以适当多建,作为高考考场的教室必须全部建成音视频交互教室。其中,小学以县(市、区)为单位组成视频会议系统,初中以市为单位组成视频会议系统,高中以及作为高考考场的教室以省为单位组成视频会议系统,为教学交流观摩、开展教研活动、优质示范课下乡以及高考视频监视系统服务。加强教师用计算机的配备,师机比达1:1。
3、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
全面实施“金教工程”。加强以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建设,建成省级基础教育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提升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程度。全省100%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机构能进行一站式协同办公,10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在线办理;70%以上的省市业务工作会议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召开; 95%以上的非涉密公文通过教育行政办公系统传输。
(7)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基础教育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全省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等3大信息管理系统。
(8)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中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职教育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职教育教学实训管理系统等3大信息管理系统。
(9)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管理系统、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管理系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与教育评估管理系统、高等教育招生管理信息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学生学籍学历信息服务与认证系统、高校校园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及应急指挥系统、高等学校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高校资金监控系统、高校招生安全保障系统、长江学者评审和奖励管理系统等14大信息管理系统。
(10)教师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教育师资管理信息系统、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特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等4大信息管理系统。
(11)其他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社区教育机构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教育涉外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信息系统、语言文字信息化管理系统、科技评价服务系统、专利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系统表彰申报和评审系统、教育考试考务管理服务系统、教育统计信息系统、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等10大信息管理系统。
4、教学教研网络应用建设
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各类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贡献度。
(12)广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建立网络教研平台,支持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更深层、更广泛、更快捷的专业教研活动。各地要有计划地培养并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
(13)积极推进城乡校际网络结队。建立基于网络的城乡校际间结对帮扶平台,引导各地有计划地组织城乡学校进行网络结队,鼓励和引导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教研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城乡校际间的同步应用,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推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14)大力开展学生网上协同学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与不同地点、不同背景同伴的协助和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5)建设网上家庭学习系统。通过江苏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网上家庭学习系统,使之成为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数字化自治学习系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内容。
(16)深入推进“书香江苏”网上读书活动。进一步完善“书香江苏”网上读书平台,将全省所有中小学及职业学校纳入平台之中,为全省所有中小学及职业学校师生建立网上个人书房,定期推荐优秀读物,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读书活动,在全省形成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
(17)全面实施教师远程教育培训。依托江苏教师教育网络培训平台,提供多种职前和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自主培训,满足全省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18)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工程。在全省建立5个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基地,利用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围绕社会、自然、生物、科学等课程知识,在校园、研究所或社会场所建设一系列感知中心,通过物联网发布和共享,使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数据、学习结果自主化和公开化。
(19)学习型社区示范工程。在全省建立100个学习型社区示范点,整合各种信息网络系统和课程资源,满足电视、计算机、手机等不同终端人群的学习需求。设立全民学习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终身学习卡,开展跟踪管理,实现学分互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工作力度,各单位一把手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明确分管责任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都要建立或明确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明确职能,分级管理,履行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管职能。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形成具有现代信息技能和素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维护、服务和管理队伍,确保教育信息化各项建设的正常推进。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和培养网络、计算机专业人才,特别是在人员编制上要有充分的保证,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要予以倾斜,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稳定。
(三)确保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政府主导,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社会参与,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市场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长效发展。强化应用,提供增值服务,确保信息化投资效益。
(四)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信息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五)建立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检查机制
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工作之中,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评估部门制定教育信息化检查评价办法,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评估标准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