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行试验区,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探索与谋划,近年来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指导与支持下,以实现“智慧教育”为总体目标,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整体规划,强化硬件;各

宁波市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行试验区,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探索与谋划,近年来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指导与支持下,以实现“智慧教育”为总体目标,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整体规划,强化硬件;各具特色,注重应用” 为基本思路,大力推进硬件建设,贯通全市教育城域网,陆续推出“效实---慈湖中学”远程视频教育平台、“互动教室(电子书包)项目”、“教师成长档案”等应用工作,教育信息化工作高歌猛进,有力地加速了宁波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现汇报如下:

一、进行整体规划,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时间跨度大,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涉及领域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共建共促共享,宁波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性规划,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先行规划以统筹发展。早在199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就召开了“科教兴市”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号工程”,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2000年初,作为市教委的三号文件——《宁波市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实施意见》出台,并制定了《宁波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实施标准》,为今后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勾画出发展蓝图。随后又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此为契机,全市各地掀起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在外围硬件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宁波于2005年初,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数字化校园,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

同样,在从中央到各省市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实施规划和标准的前提下,2010年初,宁波市本着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整合优质资源的目标,在全国率先提出制订《宁波市中小学“十二五”数字化校园规划》。专家的指导与论证,已经成为指导宁波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全面规划以明确目标。从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角度,宁波市较早明确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全局工程,它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以及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而不仅仅是硬件建设。因此建立了以市教育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各业务处室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健全机构来明确责任主体、分解工作任务,各尽其力,各负其责。

以硬件建设为例,根据《宁波市中小学“十二五”数字化校园规划》,宁波市将建成一个基础网络(宁波市教育城域网),两个平台(公共应用支撑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三大应用系统(教育电子政务体系、教育管理体系、教学服务体系),四大基础数据库(组织机构信息库、教职员工信息库、教育资源信息库、教育专项资料库)。

同样,为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宁波市还制定了《宁波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评估办法及评估细则》,该标准建立了不同水平的数字化校园评估依据,提出5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详细而全面地规定了学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在硬件设施建设、资源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标准,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特色,循序渐进地进行层级递升,进一步提高校园数字化水平。

二、强化硬件建设,确保教育信息化高水平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赖于硬件设施的支撑,为此宁波市加大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投入,成功铺设了贯通全大市的教育城域网。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23亿,其中教育计算机、网络与外部设施超过15亿元,基本实现 ,全市中小学生平均生机比例已经达到4.92:1,其中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累计达3060元,2010年生均教育技术经费投入达326.1元,这些数据均处全省前列。为进一步提高校园设施的数字化程度,宁波市采取两大措施提升硬件设施。

一是“填谷”以均衡。经调研发现,宁波教育装备总体层次较高,但存在短板效应的现状明显,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设施相对较为薄弱,为此,宁波市全面启动高水平“农远工程”,宁波教育局、财政局打破财政调拨成规,破例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给薄弱地区,主要用以提升当地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并要求他们以1:2的方式进行专项配套,这样在几个区域内就形成每年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以提升教育装备硬件设施,连续三年进行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各地均超标准完成工程目标,投入经费5000多万元进行设施建设。通过此项工程,薄弱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迅速提高,有些学校发挥后发优势,在硬件设施上毫不逊于城市学校。有一位校长坦言:因为“农远工程”,该校起码提早五年享受了现代化的教育设施。

二是“造峰”以引领。为真正实现《纲要》中所言:教育信息化要“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目标,宁波市专门推出“新课改设备保障工程”,对部分学校进行了高标准配备试点工作,仅仅直属学校一项,就一次性投入1000多万元用以推进新课改装备工程,2011年准备在每所普通高中投入200万,每所职业高中500万进行设施配备,一些能够提升教育信息化层次的高端装备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有力地保障、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改革。比如数字星球系统与3D视频教学系统的引入,分子生物实验室、微格教室、电子白板等产品的配备,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含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积极变革。就数字星球系统而言,不但地理教学方式更加直观有效,可感可触,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引入美国宇航局最新解密的前沿科技知识,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同样,因为由点到面的推广工作,这些成功的案例也引领着宁波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

三、注重区域个性,创设教育信息化共创共享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探索性强,尤其是在崭新的教育装备发展形势下,许多传统项目渐趋弱势,新挑战层出不穷。宁波下辖各县(市、区)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特色也各有不同,因此宁波市提出了以区域为单位创出自己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然后通过定期总结、现场观摩会的方式,促进经验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宁波自2005年启动全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各个县(市、区)的创建工作各有特色,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鄞州区率先在全市创制了数字化校园评估体系,同时以创建“星级数字化校园”活动为抓手,以召开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会为途径,已经评选出两批“星级数字化校园”,今年全区全部中心级学校获得了星级数字化校园称号。通过以评促建,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实现质的飞跃,仅仅对参评学校的奖励经费就达到了500万元。江东区内建外联双管齐下,区域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室多媒体覆盖率达到100%,微格教室得到普及;向外专建了一条从宁波到广东南海直至香港的4M光路专线,依托“视像中国”平台,和香港、广东等地开展远程互动教育,在观点碰撞、教学研讨中开阔视野,凸显了区域教育特色。镇海区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教师的每一次进修、晋级、调动均实现数字化管理,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象山县着力构建信息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应用平台对教育基础信息(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或社会素质、学习能力、成长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全面测试,积累了大量的教育基础数据,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宁海县以城域网为基础,在全市率先建设区域范围内的视频会议系统,为提高会议效率、促进资源共享打下基础。江北区已经率先建成区域教育数字应用平台,实现教育教学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走在了全国前列。余姚市后来居上,联合教研室等部门,启动了本地化优质教育资源录制与远程实时视频教育系统,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

为了促进经验共享、实现整体发展,宁波市在各县(市、区)特色建设比较成熟的基础上,在2008年底召开了全市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实践现场观摩交流会,来自教育部、省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专家、领导共28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了充分研讨,骆驼中学、骆驼中心学校等七家单位分别作了题为《利用数字化档案管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三维一体空间 建设常态数字校园》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实践经验交流发言。此次活动很好地实现了信息的沟通、经验的共享,现场观摩会以来,全市各地又掀起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一轮高潮,提升了宁波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四、侧重教育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层次发展

一是项目化管理实现尖端突破。《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工作既充满期待,称其“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能“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也对工作任务做了具体而深入的规定,比如“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创新网络教学模式”这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了方向。宁波市结合教育事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各项应用性工程,通过项目化管理来实现尖端领域的突破,有效推进教育装备的管理应用工作。比如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宁波以“191网校”项目为终端展示,从名特优教师的组织、拍摄、编辑到进入191网校进行教学,扎扎实实做好每个环节,仅仅2010学年中,就拍摄了250余节宁波本地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座,推出“网络公益家教”“名师大讲堂”等专题栏目,内容紧贴新课改的重点难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实现了“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的目标。2010年中考结束后,宁波市推出中考招生网络咨询平台,当日点击率达到76万,有力的保证了中考招生秩序,给考生家庭与招生学校带来了便利。而且这种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具有“一竿子插到底”的优势,全程监管,前有方案,后有成果,确保整个项目善始善终。近年来,宁波教科网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成果卓著,连续7年被评为市政府十五佳网站,浙江省百家优秀教育网站、全国地市级五十佳优秀教育网站等。在学校管理应用方面,2010年初,宁波市成功推出“市民卡•校园卡”项目,有效整合校园内数字资源和管理系统,并以市民卡为平台,通过技术手段结合金融卡和校园一卡通,实现了学校管理与社会生活的无缝对接。以上做法既为学校提供了高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又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生活、学习服务,有力地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从而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

二是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方式变革。为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2010年宁波市启动了远程视频教育工程,把教育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效实中学)与相对偏远的学校(慈湖中学)建立合作关系,在两所学校之间架设起远程视频教育系统,通过对教师使用技能的培训,效实中学的老师可以通过远程视频教育系统给慈湖中学的学生授课。这项工作以信息化的手段拆除了名校的藩篱,扩大了优秀教师的受益面。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宁波还推出了互动教室试点工作(电子书包项目)。通过联合各家专业机构,在资源开发、设施配备、软件应用等方面齐头并进,为学生营造一个信息化学习环境。比如镇海区骆驼中心小学为每一名学生均配备一个电脑终端,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给每一名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并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实行差异化教学。在省教育技术中心指导下,宁波市六所小学参加了由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的“技术启迪智慧”项目,远程指导四川农村学子开展研究型学习,六所学校均获国家级奖项,其中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指导四川省苍溪县元坝镇中心小学开展《让粮食远离霉菌和蛀虫》的探究性学习,从光照、温度、湿度等对粮食霉变现象进行分析,调查了粮食霉变的危害与原因,并设计出“防霉防虫式粮仓模型”,荣获全国一等奖(全国仅两个)。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已经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社会发展航向与个人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改变的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形态,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与生命体验,信息化素养已经成为学生立足现代社会、迎接未来挑战的重要能力,我们将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使命与责任,明晰方向与路径,强力推进智慧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