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面积8 24万平方公里,人口3200万,农业人口占76%,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城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320所,其中高等院校60所、中等职业学校271所、
重庆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3200万,农业人口占76%,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城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320所,其中高等院校60所、中等职业学校271所、普通高中267所、义务教育学校8133 所,在校学生598万。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始终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重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为促进重庆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科教兴渝,人才强市”的发展战略,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数字重庆”和“五个校园”(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加快重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几年来,重庆着力加强了信息化基础建设、资源建设、平台建设及信息化应用等几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教育网络及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建成重庆教育网、高校教育城域网,100%区县建设教育城域网,100%高校、90%中等职业学校、50%普通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基本形成了重庆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国家西部高校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市基础设施条件。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计算机拥有量生机比高校达到6:1、职业学校达到8:1、中小学达到18:1,“ ”和职业学校“室室通”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生机比高校、中职、中小学分别达到4:1、6:1、8:1,学校上网率达到100%;建成市级、区(县)级教育IDC中心,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高速安全可控的网络交换平台。
2.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程。根据2009年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和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联合下发的《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将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2011年,全市95%的高校、70%中等职业学校、90%市级重点中学、90%教师进修学院(校)、主城9区70%的中小学和其它区县5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到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3.推进重庆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五大资源库”,建立优质资源开发、利用、引进、征集、遴选、认证、共享机制。2011年起,全面推广应用重庆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完善以重庆市教委门户网站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系统。到2015年,建成集信息发布、行政办公、互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重庆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行政电子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全面提高重庆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
4.推进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重庆将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信息化人才培养是重点。进一步调整高校、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设置,扩大高校IT本科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数,加大信息领域中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培养力度,加大软件学院、网络学院等多种形式增加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为重庆IT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重庆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笔记本电脑配备工程, 2015年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师机比达到2:1。
5.推进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程。以建设大学城信息中心为核心,推进大学城骨干网建设,开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应用。继续完善大学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九大应用系统”,实现大学城“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后勤生活、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信息通讯”五个一体化。到2015年,形成涵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多级分布式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系统。
6.推进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以重庆市教育网络中心和大学城信息中心为基础,加快推进重庆市现代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优势,整合本地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网络学院优势,开展远程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应用,着力为行业服务,构筑行业在岗培训、岗前培训、“后三峡移民工程”移民技能培训、IT行业培训、城镇下岗工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新农村建设网络培训体系,建立社区网络教育体系,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
(三)实现“五个一体化”
1.网络设施建设一体化。以国家、市建设项目为依托,统一要求建设学校网络、教学多媒体终端、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信息化基础设施,避免城乡差别,实现标准化。
2.教育资源建设一体化。制定资源建设标准,集中开发一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教育动漫等公共资源,推进资源共享。
3.教育管理建设一体化。集中开发全市学校“数字校园”应用管理系统,搭建云计算管理平台,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库管理,避免信息孤岛。
4.教育服务建设一体化。开发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服务系统,实现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
5.校园安全信息建设一体化。统一标准和要求,整体推进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系统、预警与应急处理系统、校园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与公安网络无缝连接、协同工作,确保校园安全。
(四)构筑三条保障线
1.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市政府牵头,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联合组成的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指导。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专家库,加强技术论证指导。加强电教装备部门建设,切实履行起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指导职责。高校、区县和学校建立相应机构,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2.完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保障。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经费机制。未来几年,我们将首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重庆市政府已将教育信息化列入《重庆市教育系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案》,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32.3亿元。另外,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好我委和市财政局下发的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保障机制文件(渝教财〔2009〕13号),各区县每年从公用经费中统筹15%,集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维护、更新。预计每年全市能统筹建设经费2亿多元。同时,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强经费管理,确保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信息化建设。
3.完善考核机制,促进健康发展。我们将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专项督导考核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对区县政府和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纳入各类学校评估体系之中。在教师职称评审、资格认定、各类优质课评选中,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必备条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地、各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将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解决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问题,促进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三、建议
一是建议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专项资金,作为国家项目参照农远工程项目实施。同时建议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纳入国家和各省市政府考核内容。
二是建议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三峡库区、边远薄弱农村地区的倾斜和支持,缩小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标注来源: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