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将我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关情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将我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作如下介绍:

 

一、 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辽宁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和谐发展的原则,深层次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全省的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到2020年,全面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覆盖全省、多种方式接入、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建成以省平台为节点,上连国家,下连市、县(市、区)、校的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立开放灵活、多种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让每一个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建立多媒体 数字化教室,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固定与移动式计算机教室,大幅度提高生机比和师机比;建立基于电子白板和互动电视为载体的远程培训与教研系统,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让所有学生可以平等、有效、健康、安全的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开展创建数字化实验市、数字化实验县(市、区)、数字化实验校、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学习活动,引领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

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规范和相关标准,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学支持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探索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竞争机制,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 创新探索,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谐发展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配备水平。按照《辽宁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全省所有中小学完成信息化配置。建成覆盖全省、多种方式接入、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到2015年,实现校园10M光纤接入;到2020年,实现100M光纤接入和无线网覆盖。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在学校的建设和应用。到2015年,实现班级多媒体远程设备进课堂。小学、初中生机比提高到7:1,高中生机比提高到6:1;中小学师机比提高到1:1;幼儿园师机比提高到2:1;到2020年,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强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教师等的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系统,加强教学统计分析,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提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能力。

2.加强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依托辽宁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形成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体系,进一步加强省级节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省级网络教学资源库资源入库标准,引进国内外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能够在各类网络中运行的教师教育资源,开展学科骨干教师精品课例建设,开发适合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学习的精品课例。购买和建设满足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教学应用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品种和数量。加强数字化虚拟仿真资源、自主探究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智能的资源服务。

3.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环节。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我省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加强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对部分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强化教学,要求参加全国统一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从2012年1月1日起,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合格证书作为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二是加强在职教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核。到2011年底,全省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师全部经过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和国家初级考试认证,或经过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认证;到2011年4月,启动中小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和国家中级考试认证;到2013年,所有适龄中小学学科教师60%经过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和国家中级考试认证;2015年,所有适龄中小学学科教师100%经过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和国家中级考试认证。同时,从2012年起启动中小学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国家考试认证工作,从2013年起启动中小学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国家考试认证工作。

为保障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继续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试成绩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岗位聘任相挂钩;二是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各级培训者培训;三是做好远程培训平台和各学段、各学科网络课程及资源包的开发与建设;四是充分发挥电教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作用,做好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五是研究实施面授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训、混合式培训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六是充分借鉴和利用因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戴尔互联创未来等国际合作项目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七是推动省招考部门组织好考试与认证工作。

4.加强教育技术应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学科、教法、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角度,探索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段、各学科教学中应用的规律、模式和方法。一是针对每个学科系统划分课程类型分类体系,按照不同的技术环境,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时总结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果,打造一批精品教材和教学资源。到2012年,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全套资源包的建设工作。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完成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各种课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和方法等研究工作,为广大一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学科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示范。二是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评比活动,各学校全力支持学科教师开展各类教学创新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活动给予必要的奖励。三是推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让每一个学生平等、有效、健康、安全的使用信息技术,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5.加强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引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数字化教育教学创新实验区(校)建设,设立实验项目,组建教科研团队,通过专家引领,开展基于新技术、新媒体、新模式、新方法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鼓励各地和各中小学校创新探索,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先进性、实用性、显著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并在全省推广,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实验区(校)的资金投入、课题设置、人员保障等方面协调和管理,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学科又懂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骨干教师教师队伍。

三、加强领导,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加大投入力度,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经费保障。为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辽宁省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未来几年,全省规划投入40多亿元资金,省级财政每年将设立专项资金,并按照各级财政分担机制,推动和引导各级财政设立配套专项资金,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

2.完善体制机制,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加强电教系统队伍建设,强化在信息化教学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指导能力。出台相应措施,保障电教系统的稳定性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依托各级电教系统,建立健全省、市、县、校四级教育技术装备、维修、保养支持服务体系。设立省级技术支持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视频、语音和数据的服务,开展各类技术支持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加入服务平台,为教育技术设施的正常使用提供便捷的技术保障和服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探索新型管理体制,创新经费支持、评审认证等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

3.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是实施“3333工程”,在全省建设3个信息化实验市、30个信息化实验县(市、区)、300个城市教育技术实验校、300个农村教育技术实验校,逐步向全省推广。二是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化终端显示设备配置,全面提高学校科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数字化水平。三是实施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开发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网络平台和资源库,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奖励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实施远程培训工程,建设区域基于电子白板的远程培训教研系统,深入开展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4.加强督导工作,保障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把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教育督导体系,以《辽宁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为依据,制定基础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教育督导分工协作机制,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县(市、区)级全程督导,市级进行中期评估,省级负责最后验收评估。在督导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本文系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交流材料)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