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郑州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意见中指出,未来十年郑州市将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实施
12月2日,郑州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意见中指出,未来十年郑州市将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实施教育十大综合改革重点实验项目,在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中,还将实施教育十大重点发展工程。
教育十大重点发展工程包括:
中小学资源规模拓展工程。五年内,在市区教育资源不足地区,新增小学学位11万个、初中学位4万个、高中学位2.5万个。完成国家1000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新增校舍20万平方米以上。分层次、分区域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五年内,各县(市)的公办普通高中调整至3-4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至1-3所。
学前教育发展促进工程。建立政府主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民办幼儿园行政许可、执法和等级评估制度。启动学前教育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计划,对符合规定要求的民办幼儿园实行生均公用经费补贴。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进一步规范和降低学前教育收费。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五年内,市区新建住宅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公办比例达到60%;农村新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50所。推进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工程。两年内,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中职学校达到40%以上。五年内,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至少共引进10家企业在校内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至少共确立30家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市财政用于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资金,重点向扶持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倾斜,企业用于教学实训活动的设备政府给予补助。
高等学校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充分运用发展规划、政策指导、资金支持、信息服务、配套建设、治安管理等行政手段,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积极为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双赢”发展。支持在郑高校科研成果在地方孵化,提高自身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能力。积极尝试市属高校与省部属高校的深度合作,提高市属高校办学层次。
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按照存量挖潜、扩能建园、产事并举、借力发展、创新体制、提高质量的原则,两年内,市区优质学校小学增量173班、7000个学位,初中增量56班、3600个学位,高中增量112班、4600个学位,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教育需求。积极规划筹建宜居教育园区。推进省市共建省属优质中小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大力扶持优质民办教育,稳定并规范办好优质高中分校。
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市逐步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基本一致,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统一标准,各类办学指标基本一致,教师业务水平大致相当,学校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同类学校教学质量基本接近。实施城郊教育并城计划,三年内,城郊学校被城区学校托管比例达到50%以上;积极推行城区与城郊学校校长交互任职、一人双岗等制度,切实保障城郊和新建学校办学质量。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办法。搭建“学校首席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名师—郑州市杰出教师—郑州市教育名家”的梯级教师培养平台,构筑面向全体教师的专业培养体系,五年内培养打造一支由2500名郑州市骨干教师、400名郑州市名师、20名郑州市杰出教师和若干名郑州市教育名家组成的梯级名优教师队伍。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辐射引领机制,两年内建立100个名师工作室和20个名校长工作室。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与企业专家、技师任教的机制。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整合和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实施“
现代远程教育提升工程”,两年内在城乡1.8万个教学班建成并开通,实现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建立5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开展网络送教送课活动。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保教质量。全面完成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合作的“中学优质化项目”。实施特色兴校战略,建立中小学校特色培育机制,每年争取有10所以上中小学成为特色优质学校。实施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重点建设13个市级重点专业、5个重点实验室和8个精品课程。
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工程。完善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教育活动,改建、扩建10个全市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命名、创建50个示范性学工学农教育基地和100个学生“社区指导站”。改造一批学校传统实验室,建设10个左右中小学生创新实验室和高中专题创新实验室。在寄宿制中学建设具有医疗资质的卫生室,在其它学校建设卫生保健室,实现“一校一医”。开展学生心理调适和生命教育活动,中小学全部建立起心理咨询室。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