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充分利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平台优势,坚持一元标准,着力破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全方位构建统筹城乡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着力在“发展规划、教育

近年来,成都市充分利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平台优势,坚持一元标准,着力破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全方位构建统筹城乡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着力在“发展规划、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六个方面探索市域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是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以“全域成都”的视角,按照“学校选址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相协调,资源配置与教育需求相统筹”原则,统筹制定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5.12”地震后,结合抗震设防和灾后重建的总体要求,确定“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整、科学布局灾后城乡中小学校点;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性机遇,集中全国智慧,做到全域全程规划、开门开放规划、起点超前规划,确保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

二是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统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007-2009年三年时间,完成193所薄弱学校校舍改造和技术装备配备工作;以软件提升为重点,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建成100所以上“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统筹改善城乡学校技术装备。近3年,全市完成装备投入7.2亿元,学校技术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小学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由2006年的527元提高到现在的898元,初中由650元提高到现在的1300元,高中由986元提高到现在的1429元。

三是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坚持政府投入为主,贯彻“支持城区、补助近郊、扶持远郊”的“倾斜农村”的思路,城乡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年均递增15%以上,新增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2009年,全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74.4亿元,占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57.5%,与2006年相比,农村教育投入增加45.6亿元,增幅达38.7%。加大对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2009年,市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转移支付资金18.7亿,占同年市本级教育投入的59.5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2008年,全市提前一年达到国家规定的各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到2009年,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已达到城市水平。

四是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在加强校本培训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统筹配置、交流互动和培养培训,提升农村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统筹干部教师在城乡间的交流互动。2007年起,实施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选派100名城区学校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市级财政按照1万元/人/年的标准设立专项目标奖励经费;从城区学校选派占教师总数1%的骨干师资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并把在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名校集团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之间按10%—20%、城乡结对学校之间按2%—5%的比例,统筹干部教师相互交流。2009年,全市城乡学校间共交流干部965名、交流教师3580名,其中名校集团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之间交流干部429名,交流教师1832名。统筹配置“特岗教师”。2009年,在62名国家特岗教师计划外,启动“成都市高校毕业生支教计划”(即“成都市特岗教师计划”),实施学段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大至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范围从农村中小学校扩大到了城区(镇)中小学(幼儿园),招募名额扩大到30个学科共1938人。统筹城乡校长培训培养。2009年9月,城乡1081名校长为期一年的“千名校长大练兵”活动顺利结束,“研训一体、实践导向、问题探究、合作共赢”的校长研修共同体基本建立,灾后教育重建的软实力得到有效提升;启动实施169所灾后重建中小学校长专题培训;统筹选派45名城乡学校骨干校长参加教育部中学校长“影子培训”。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培养。启动“十万教师大比武”活动,三年一轮的65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顺利进行;实施城乡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农村骨干教师、灾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历提升计划。建立200人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团队,启动80所教师发展基地学校建设工作;成都大学每年招收培养100名定向免费师范生。统筹构建城乡名优教师体系。2009年,首次评选成都市特级教师60人、成都市特级校长26人、成都市学校管理带头人13人、成都市专业教学(技能)带头人17人,构建和完善以市级教坛新秀、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市级学科(教学、技能管理)带头人、市级特级教师(校长)、省级特级教师和市级教育专家的6级教师发展阶梯,为城乡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

五是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通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招生考生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区域推动”到“全域实施”,从“单纯减负”到“内涵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以内涵发展为核心,聚焦课堂,实现“轻负高效”。推动一批如成师附小、蒲江实验中学幸福课堂和青羊实验中学生态课堂等轻负高效典型;帮助教师树立高信息备课、高密度教学、高强度思维训练的“三高”理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源头。规范办学行为。整顿和规范学科培训和竞赛、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严格作息时间、严禁违规补课;禁止举办学科培训和竞赛;全面清理各类以高考成绩和排名的学校广告、标语;全面清理在职教师参与社会举办收费培训、有偿兼职、兼课的行为;全面清理公共教育资源为各类有偿补习班、培训班提供场地、设施的行为,积极营造教育公平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改革考试评价方法、禁止下达升学指标、清理整顿加分项目;禁止举办与入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和测试,禁止将学科竞赛成绩与“小升初”挂钩;实行中职类学校凭初中毕业成绩和毕业证免试升学,实行普通高中指标到校制度,并逐年扩大指标到校的比例,使中考核高考既作为教育资源分配的手段,也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工具。积极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2009年,全市基本消除60人以上大班,今年,全市中小学班额将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内。在6个区(市)县的14所学校开展小班化试点工作,倡导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积极探索和总结推进小班化教学的有效经验,为在推进小班化教学,推进素质教育走向深入奠定基础。

六是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以监测指标为杠杆和手段,以督导评估为导向和保障,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质量差异。统筹制定促进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制定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等三个方面共14项主要指标,对全市各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的总体程度逐一测评,强化各级政府在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区域差距方面的责任。统筹制定教育现代化的评估标准。参照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国内教育现代化先行省市的共同性、代表性指标,结合成都实际,制定统一的区(市)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包括5项A级指标、18项B级指标、57项C级指标;制定统一的区(市)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方案;制定统一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的现代化评估标准。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