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环节在人才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同济大学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统筹规划实验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设备配置及实验室管理职能,将实验课程教学与条件支撑的...
为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环节在人才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同济大学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统筹规划实验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设备配置及实验室管理职能,将实验课程教学与条件支撑的管理职能有机结合,构筑了实验教学运行管理与实验室建设、设备管理三位一体(三足鼎立)的管理体制,建设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系统管理的新模式,经过几年努力,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一、建立实验教学管理“点、线、面”结合的运行机制
在实验室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建设中,管理队伍是基础、运行机制是关键。校院二级管理重心在院(系),院(系)是面、实验室是点,职能部门如果仅关注“面”上的工作,不能掌握“点”上的实施效果;如过多关注“点”上工作,能力、精力又不能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建立了“点、线、面”结合的运行机制,组建了三个层次的管理队伍。
第一层次“面”:主管院长队伍,负责统筹本学院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及实验室建设等工作。第二层次“线”:专职实验秘书队伍,要求副高或硕士以上,相当于实验院长助理,专职负责学院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包括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统筹各实验室之间的工作,负责组织各个项目线条的实验室工作。第三层次“点”:学校各类建设、研究项目均采取立项制度,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立项、建设、验收及使用的相关工作,根据项目建设类别及周期,组建动态的项目负责人队伍,定“点”监督管理。“点、线、面”结合的运行机制,既把握了宏观构架,又落实了细观质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在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实验室开放、提高资源共享效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了相近学科实验室之间的共享交流平台。比如,土木、材料、力学;汽车、交通、电信等相近学科的实验室已实施资源共享计划,并已产生良好效益。
二、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一支专业的实验队伍
随着实验室硬件投入的迅速增长,队伍建设的滞后成为影响硬件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为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针对实验人员实施职称单列的晋升机制,打通从初级到正高的晋升通道,充分发挥“职称”的杠杆作用和岗位的“支点”作用。职称聘任与其从事的实验岗位工作关联,针对实验室岗位工作特点,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按照“一人一岗,一岗多能”的原则对实验人员岗位进行认定和聘任。开设“同济大学优秀实验人员奖”、“同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和实验室开放工作业绩津贴,进行分类评奖和专门奖励,鼓励实验人员安心岗位工作。
为实验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机会。优先支持实验人员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精品实验项目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申请管理类和实验技术类研究项目等,支持实验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实验人员参加国内各类会议、发表实验研究论文。
三、以课堂教学为本,建立闭环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实验课堂教学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我校结合实验教学特点,编制实验课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闭环的监督机制。
实验课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衔接,教师的正确示范、学生的动手机会,实验准备及课时利用率,仪器配置、运行状态及耗材供应等。实验课堂教学的循环闭合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为:随堂听课→ 问题总结→情况通报→跟踪解决→(下一轮)随堂听课,执行听课监督任务的是30人既具有实验教学背景,又熟悉实验室环境及仪器性能的教师。
四、以“精品实验教学项目”为抓手,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学校把“精品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作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人才能力培养的载体。“精品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实验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为学生营造实践创新思维的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学校对教学实验进行分层设计,将实验项目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五大类,分别明确其定位;坚持“宁缺勿滥”的评审原则,努力打造一批引领实验项目建设方向的优秀实验项目;开拓精品实验项目的多元更新机制,使实验项目保持动态发展。
同济大学精品实验项目建设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调动了教师参与实验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参加实验教学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改进了教学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方式,减少了仪器设备的盲目购置,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