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处西北腹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06年,全省16840所中小学中,农村中学占62%,农村小学占91%,未实现 "两基 "的13个县都是边远、贫困县。长期以来,教育基础条件薄弱,信息流通不畅,

甘肃省地处西北腹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06年,全省16840所中小学中,农村中学占62%,农村小学占91%,未实现"两基"的13个县都是边远、贫困县。长期以来,教育基础条件薄弱,信息流通不畅,优质资源短缺,教师数量不足、培训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困扰着我省广大农村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与发达地区差距巨大。这些"先天不足"严重制约着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教育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早在九十年代末,我省就开始积极思考和探索通过远程教育方式缩小城乡差别,体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跨越发展的道路,并总结出很多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方式和经验。"天水特色"的"边远山区学校电教扶贫工程",利用卫星开展的"甘肃省边远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示范试点工作,"甘肃省乡镇学校网络信息站"等,这些方式和经验,不仅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在为当地农民服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为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 
    2003年国务院召开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要求"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一、回眸工程在我省的实施。
    我省自2003年实施国家该项工程以来,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作为推动全省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政策措施。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甘肃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乘着这个浩大工程的翅膀,甘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3年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国家在"试点示范项目"阶段投入我省建设经费约3500 万元,三种模式装备覆盖了全省14个地州市76个县,4066所农村中小学校。
    --2004年"试点项目"全面完成。工程投入总资金10403.7万元,建设项目学校3512所,全面覆盖了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天水五市和民勤、会宁、崆峒、正宁四县的农村中小学。
    --2004-2005年,兰州、白银、 武威、平凉、庆阳、甘南等六个市州的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全面启动实施,项目建设经费总投入16607.5万元,建设项目学校5757所。
    --2006年,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3个市(州)14个县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了2193所学校,资金总投入7056.00万元。
    --2007年,工程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将完成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的10个县(市、区)的集中覆盖,对嘉峪关、金昌、天水、张掖、酒泉五市及白银市会宁县、武威市民勤县、庆阳市正宁县等地进行补充覆盖。我省共有14个市43个县(市、区)的3079所学校列为实施目标,计划投入资金7422万元。
    五期工程,我省总计建设模式一学校5565所,模式二学校11454所,模式三学校1588所,累计投入资金总额43815.9万元,全省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100%覆盖,439万学生从中受益。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家曾于2004年6月和2005年7月连续两次在我省的天水市和张掖市召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场会,成功展示了我省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创新模式及工程实施成效。
    五年的工程建设,使我省农村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截至2006年底,我省中小学校计算机总台数达到 186984台,比2000年的30792台翻了近6番;生机比达到 26.9:1,比2000年的145.5:1提高了五倍多。有校园网的学校925所,约占全省中小学校的6%,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8403名,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
    二、工程实施中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工程的实施,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目前已初步形成,并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三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工程投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是实施好远教工程的前提。
    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多次听取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展的汇报,部署工程实施工作。2004年2月,省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教育厅共同组织的甘肃省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联席会,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加强协调,督导落实。各工程项目市、县(区)普遍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工程建设实行目标管理,逐级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目标责任机制,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现代教育的理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增强了各学校利用先进科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具体执行工程建设任务的业务部门做了大量的宣传、协调和沟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因地制宜,理清思路,超前谋划,科学定位,是实施好工程的基础。
    我们坚持"统一思想,分级负责,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分级投入"的建设原则,贯彻"理顺机制、加强管理;完善基础、注重示范;突出应用、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实施"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区推进"的发展方针,把农村远程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先普及、后提高";推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带动条件一般的地区协调跟进,扶持条件较弱的地区打好基础。根据省里确定的"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沿线地区战略发展的要求,我们以省会城市兰州为中心,重点发挥天水市对甘肃东部地区、张掖市对甘肃西部地区农村远程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个中心带两翼"的中小学远程教育发展战略。 
    (三)认真执行各项法规和文件,严格规范项目工作程序是实施好工程的关键。
    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软件)及教育教学资源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开展工作,制定了《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招投标方案》、《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标责任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工程规划、招标采购、施工建设到工程应用的推进等方面加强了管理,严肃了纪律。各项目市、县(区)也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从教育管理部门到项目学校,普遍建立了远教管理使用制度和设备档案,对项目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管理、维护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了工程实施的效果。
    (四)建好网络基础传输体系,促使"三网"有效结合,为实施好工程铺路搭桥。
    我省依托CERNET在兰州大学的省级主节点,建立了甘肃教育网络中心,并充分发挥其在传输体系的核心功能,自建光纤链路,与14个市州相连;建成了自主发射的卫星上行站,有效利用省内网络传输运营资源的优质条件,加快全省教育城域网、骨干网和卫星传输网的建设步伐,为形成特色鲜明、"天地合一"的甘肃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奠定了传输基础。
    (五) 确立"以县为主,省市联动"的长效运行机制是实施好工程的保障。
    在这个机制中,项目县坚持建、配、管、用一齐抓,整合电教、装备、教研等部门形成合力,重在项目管理和支持服务;省市联动进行协调指挥,规划培训,指导应用,全程督查和评价。在实施工程过程中,我省坚持把"以县为主"作为工程长效运行的关键。由于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是农村中小学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通过确立"以县为主"的工作体制,一是可以保证资金的可持续供给。如平凉市崆峒区政府每年从预算资金中列支50多万元,作为专项经费,用于项目的设备运转和维护;张掖市甘州区政府每年从预算资金中列支100万元,为项目的运用和推广提供支撑;甘南藏族自治州从2004年起,州、县财政每年分别安排20万元和10万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划拨州、县教育局,以保证工程建设和工程完成后设备的正常运行。省政府从2002年起列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并积极推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运行保障体系。二是可以保证技术的可持续支持。在实施工程中,我省建立了市、县、学区三级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和专业人员监管制度,成立市级技术指导小组和技术支持骨干队伍,承担本县项目的技术指导、协调、设备发放、安装调试,解决项目运行中的具体问题。学区骨干教师负责教师校本培训、资源下载和应用,保证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转。三是可以保证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各试点县(区)教育部门把项目培训作为实施项目的重点任务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和方案。 
    三、工程实施的落脚点。
    工程实施的核心,是设备设施和优质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把"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用于教学"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为此,我省在工程实施初期提出了以"配备为基础、管理为关键、培训为重点、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围绕"三种模式"的普及应用这个核心,对农村中小学提出了努力实现 "三个转变"的要求,即从以重视硬件设备建设为主转变到重视管理和应用为主;从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转变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从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转变到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主。在全面推进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以下工作寻求突破:
    (一)狠抓培训环节,提高学校应用水平
    1、确立"五级工程培训体系"。
    教师是"三种模式"应用的主体,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熟练掌握技术,并将技术熟练应用于教学。然而现实状况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普遍较低,老的教学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应用技能和水平亟待提高。教师培训的力度和成效已成为应用开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工程实施的开始阶段,我省就把骨干教师的培训列为工作重点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制定了《甘肃省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培训指导意见》,构建了省、市、县、学区、学校的"五级教师培训体系",共设立了11个省级培训基地,14个市级培训基地,86个县级培训点,各县在学区一级都开设了学区骨干教师培训班,项目学校每学期都有系统的校本培训计划和课程。对于五级培训,省上有针对性地从管理制度、培训方式、课程整合、学科应用、评价考核等方面分级提出了规范要求,同时还提供了可供参考选择的培训形式和方法。为推进教师应用培训进程,我们明确规定,"省、市抓管理者、培训者和技术骨干培训,并负责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县区抓电教人员、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学校抓教师全员培训",形成了五级培训各有要求又各有侧重,相互支撑又相互补充的完整体系,使教师培训工作得以全面扎实推进。
    省级培训在应用中起着"点燃火种"的重要作用,所培训的教师将肩负设备在本校、本乡、本县有效正常运转、培训本校教师教学应用等重要责任。为此,省教育厅分别在兰州、平凉、酒泉、天水、张掖、武威、庆阳、陇南、定西、白银等市专门建立了省级培训基地,先后投入750万元,配置计算机1100多台,卫星数据(IP)全套接收系统900多套,编写了15本培训教程,对全省近15000名教师进行了系统集中培训。除了省级培训基地外,各地利用当地大专院校的师资和设备优势还相继建立了市级培训基地,重在补充、强化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大、延伸培训力度和范围。县级培训在我省开展得较为普遍、扎实,已初步形成常规化和制度化培训模式。截至07年10月,我省参加过市、县级培训的教师已分别达到11179人次和40218人次。我省的学区、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大多数学校做到了有目标计划、有学时安排、有记录考评。
    2、认真执行培训的"五考"、"八结合"。
    在进行五级培训的过程中,我省坚持要求做到"五考"、"八结合","五考"即五级培训都必须进行考核登记。针对各类培训,我省系统制定了包括教育理念、操作技能、应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考核标准,要求"人人过关,个个合格",通过者发给相关证书,不合格者"回炉"再学。一些市县教育局还把培训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优选先、职称晋升三挂钩,初步形成了人人争相参加培训的局面。"八结合"即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单次培训与反复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应用技能培训与新课改培训相结合,技术能力培训与学科整合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培训与竞赛展示培训相结合,教学应用培训与为农服务培训相结合。
    经省级抽查评估,截止目前,我省农村学校有30%以上的教师已达到能够自制课间,熟练应用的程度,45%以上的教师已初步能够使用远程资源开展教学应用,还有25%的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应用能力。
    3、下好"局长培训"、"校长培训"两步棋。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应用要上去,基础是教师,关键在领导。领导的认识和应用水平高,他所在的地区和单位的应用水平一定会不断提升。作为项目市、县的教育主管,教育局长的远程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当地教学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整体工程效益的发挥。为此,我省每年都要对实施项目地区的主管教育局长进行专题集中培训,使他们对国家实施工程的目的、意义,以及我省在项目实施的规划、布局、方案、过程、应用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远程教育的综合素养。实践证明,"局长培训"措施的采取,对加强各地初期工程建设,促进工程后续配套管理措施的制定,如管理队伍的配备健全、应用制度的确立跟进、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形成、专项资金的配套支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只有校长能够从教育管理的角度高度认识到远程教育工程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等方面的重要性,他才能积极地导向学校制定一些制度来规范激励教师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积极地为学校添加必备的硬、软件设施,才能借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东风,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长远展望规划,最终使所有工程设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带领学校向教育信息化不断迈进。为此,我们把项目学校"校长培训"作为培训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项目学校检查中发现,凡是重视自身远程教育素养提高的校长,该校的整体应用水平普遍较高。目前,各市、县的教育主管也充分认识到校长在学校远程教育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如陇南等一些市县已明确将学校远程教育应用开展的水平状况作为校长能力考核的重要内容成为校长职务任命的一项硬性条件。 
    3、不断总结、摸索、更新、拓展培训的内容范围及方法形式,将"培训先行"的理念贯穿到工程实施的各方面和各阶段。 
    为了在建设管理、技术支撑、服务保障等方面全面保障应用的开展,我省在培训的范围上进行了拓展。除教师培训外,我们还要在每期项目开始施工前开展 "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培训","项目供应商、集成商联动协调施工培训"、项目"物资、财务管理培训"、"学区管理员培训"、"学校明白人培训"等,在项目施工任务完成后进行省、市、县"项目验收培训",把"培训先行"的原则落实到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方面。
    为了强化培训效果,我省各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为方便教师学习,既有"一带一"、"一带二"的临时性培训,也有利用课余、晚间、假期进行的集中性培训;既有必须完成的"规定性培训",也有可供选择借鉴开展的"自选式培训";走出校门县域的外地"取经"、请进"门"来的指导示范、学校间频繁进行的交叉观摩、教师间平常习见的取长补短等都是经常采用的培训形式;培训的内容则涉及"设备的普及性维护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专家课例讲评"、"教师课件制作"、"三种模式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
    由于我省极其重视培训在应用中的先导作用,措施跟进较为全面扎实,培训效果突出明显,使得工程设备到位后能马上投入使用,取得了初步的应用成效。通过培训,项目学校教师远程教育应用理念已从思想上、习惯上、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改观,新形势下各科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得到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科研究的水平有了提高,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教学应用工作在各地得到全面促进。
   (二)注重"抓点带面",用典型引导应用的普及和深入。
    第一,组织各类活动。 2004年我省组织了由专家报告、课例展示、说课讲评等形式组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活动周"活动,全省14个市州共有近八千名基层教师参加了观摩展示活动周,参与的人数达两万多人次。此后,各市县也都纷纷举办课例展示、说课评比、现场观摩、应用指导、经验推广、教学竞赛等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解决了广大农村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惑,为他们开展"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活动拓宽了思路,积累了经验。第二,典型学校引路。针对各个学校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从省、市到县、学区抓了一批在项目管理、制度规范、师资培训、资源建设、教学应用等方面较为突出、优秀的"示范校"、"样板校",通过组织其它学校参观、学习,起到了"辐射带动"效果。第三,组织"送经下乡"。我省有计划地组织了一批专家和教师组团走下去,坚持"不走大路走小路,不走油路走土路,不走熟路走生路"的作风,深入基层,在全省作经验介绍和应用轮回指导。第四,制作精品课例。对于在各类展示比赛中涌现的优秀课例、课件及论文,省上一般都要及时集结整理,组织出版,既鼓励了教师应用,又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第五,提出不同要求。由于农村学校开展应用的起点不同水平各异,我省提出了循序渐进的不同应用达标要求:教学点及人数较少的乡小学,首先抓好基本应用,即学会使用现成设备及资源;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不仅基本应用要上水平,还要积极推动学科整合应用;对于农村初中,在前两个要求必须达标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搞好拓展应用,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从校、县、市到省每年一次的远程教育论文评比、教师课件制作大赛和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惯例,确立了层级"远程教育示范校"评选机制,涌现出一大批课件制作能手、擅长利用项目设备资源组织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师以及在教学应用中形成自有特色的项目学校,组织比赛激励应用、开展讲评促进应用、确立示范校带动应用、进行考核加强应用等措施已得到广泛认可和推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效益的发挥,全面带动了三种模式的普及应用。
    (三)互为交叉依托,拓展模式应用的功能
    围绕三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我省采取召开现场会议、组织观摩教学、巡回指导示范等多种形式,不断探索优化模式间的配套运行关系,以多种模式带动单一模式,高层模式带动低层模式,"以模式一夯实基础巩固提高,以模式二拓展功能扩大规模,以模式三探求实效综合利用",形成了交互辐射的效应。通过层级带动,使三种模式互为交叉、依托,协调运行,达到了层层辐射的效果。实施工程的过程中,正宁县利用农村学校建立起的116个卫星地面接收站,通过示范课程的学习,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水平,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观看示范教学片,改进了授课方法,使这些学校的教学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我省许多项目校有效利用设备资源,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项目应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他们利用项目设备下载优秀儿歌、童话故事、人物事迹、优秀作文、经典音乐在课间通过学校广播室进行广播,定期演播爱国主义教育、交通安全、科教系列内容的光盘;另一方面,有些学区将自己的大型活动、文艺演出拍摄为影像资料,利用项目设备刻录成光盘演播,有效激发了学生参加文艺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心灵更多地得到美的熏陶,知识面得到很好的伸展。
    (四)加强资源建设,充实应用的内容需求。
    资源建设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应用的第一需求。在进行资源建设过程中,我省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注重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吸纳与新课程教材相结合来建立和完善我省具有地域特色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研发和集成体系。按照"分类建设、分布储存、多级共享"的原则,我省建立了拥有1T教学资源的基础教育资库,并随时通过"甘肃基础教育资源网"和"甘肃教育卫星宽带网"向全省农村中小学免费播发。截至目前,已累计发送资源800个G。2006年,我省开始组建"甘肃中小学远程优质课网络教育联盟",目的在于开展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的优质示范课建设试验,提供优质资源的共享和综合服务。
    与此同时,省上对项目学校的资源建设也提出了层级要求:一是要求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要,认真做好国家免费提供教育资源的筛选、下载、存储、分类工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校资源库建设服务,为师生的教育学服务;二是要求各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积累教育资源,主要是在一定区域内将本地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优秀课堂教学实录等集中起来进行交流共享;三是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重点攻关、联合攻关等办法集中力量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建设校内教育资源库,并做好教育资源分类存储,以方便教师应用。通过三年项目实施,我省酒泉市70%以上的教师通过个人教学网站、移动硬盘、刻录光盘等形式做到了"三个一":每学期上一节"三种模式"公开课,建一个"个人教学资源库",进行一次"三种模式"教学论文、心得交流。其它项目地区也普遍建立了设备和资源管理、使用制度,各学校安排专职教师使用远程教育网络下载、搜集、整理教育信息资源,确保了资源应用的开展。
    (五)完善三大平台,支撑教学应用的开展。
    在强调工程设备及资源全面应用的背景下,我省提高自主发展的能力,完善了三大平台,即传输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建设,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提供了支撑。通过甘肃教育网络中心,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快捷便利的信息传输体系;通过甘肃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研发整合资源,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集成发送教育信息和资源;通过教育管理平台,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各具特色的优质服务,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教育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和充分共。       
     (六)整合项目资源,提高应用效益功能。
    近几年,我省实施了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贫三项目、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等,针对各项目不同的特点和侧重,我省将硬件、软件、人力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优化了配置,充分发挥了它们在资源中心建设、教育资源开发、校本培训、项目管理、技术支持、教学应用、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利用的综合应用效能。
    (七)开展研究总结,为应用奠定理论和方向基础。
    实施工程以来,对于应用中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我们层层梳理,形成课题,积极组织整合电教、教研等各方力量,开展应对研究。主要发现的问题涉及三种模式下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媒体选择、资源开发与应用等几个方面,重点确立完成的研究有:一是以县为主教育信息化有效运行环境建设研究,二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推广研究,三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的优质示范课建设试验研究。各项目学校及教师也结合实际,在观摩教学、专家指导、专题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学以致用、思考摸索,不断探究、总结应用的新感受、新思路和新方法,写出了大量有关教学应用、课件制作、项目管理、技术提高等方面的心得和论文。2006年,我省从各项目学校报送的两千多篇论文中,遴选出了其中的104篇,组织出版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文集》,对全省的校本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八)注重辐射带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工程实施初期,我省各地就高度重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一网多用"," 一站多用","一室多用"的功能,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原则,在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教学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服务、为"三农"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我省农村中小学已普遍成为了当地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法律知识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工作,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也在逐步建立之中。
    (九)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应用管理水平和效率。
    针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分布面广、实施周期长、信息沟通渠道较少等特点,我省县以上的工程管理部门普遍在本地教育网站上开辟了项目工作专栏,各市县和学校通过这些平台能够及时了解从中央到省、市、县上对工程的实施指导意见,也可向项目管理部门及时报告出现的问题,交流好的作法和经验,保证了信息的及时交流和传递,提高了工程应用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在构筑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推进和谐教育这个宏大工程中,目前我省还只是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所做的工作还属于探索性的实践,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指示,进一步提高认识,艰苦奋斗,群策群力,因地制宜,从区域发展布局结构上体现特色,从多元社会服务功能上体现优势,从构建学习型社会带动作用上体现效能,持续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绩效,实现我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促进我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巩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