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位于浙江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1个居民区,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现有高中二所、职业中专一所、初中7所、小学35所(其中只有低段的村校9所)。在校学生26912人,其中高中3874

松阳县位于浙江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1个居民区,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现有高中二所、职业中专一所、初中7所、小学35所(其中只有低段的村校9所)。在校学生26912人,其中高中3874人、职高2152人、初中6690人、小学14196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原因,我县目前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为了统一认识,明确今后五年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体系,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滚动发展,组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高,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既是我县教育装备工作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之年。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松阳县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使我县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工作能有显著提高。
    1、“十五”期间,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工作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到2005年底,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投入累计达到1190万元。
    2、中小学各类专用功能教室建设和仪器配备水平稳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县中小学拥有各类专用功能教室共332个,其中:实验室60个,计算机教室45个,多媒体教室148个,劳技室20个,语音室3个,其它21个。
    3、开通了与全省联网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开通了松阳县教育城域网,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4、2005年我县在省电教馆的支持下,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全县乡镇以下农村小学全部被列为项目学校,总投资90450元,全部由省支付,并放发了45台34寸彩电和38套教学光盘,共有36所农村小学通过装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6、全县95%的小学和95%的中学教学仪器达到老二类及其以上配备标准,全县中小学普遍开展实验教学,全县所有的中学均普及了实验教学,中学实验教学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实验教学普及率达到85%以上。
    7、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有较大发展,图书配备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末,全县已有11所中小学建有图书馆(室),中小学图书馆(室)总面积共2463平方米,中小学图书馆累计藏书金额达84.7万元,总藏书量20万册。生均藏书量:高中28.8册,初中19.8册,小学12.4册。
    8、现代教育装备发展迅速。到“十五”期末,全县中小学计算机总计已达827台,平均生机比10.2:1,其中中学10:1,小学19:1;共建有计算机教室42个,多媒体教室148个,光盘播放点33个。
    9、实施中考加试实验操作考查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我县从2003年开始按省市要求把中考加试实验操作考查列为全市统一的考试科目,实验考查分数计入中考总分。2003年至2006年,全县每年有近2千多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初中实验操作考查,考查合格率达95%以上。通过中考加试实验操作考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10、现代教育装备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管理的教师队伍,通过多层次、多批次、多类别、多形式的培训,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教育应用优秀人才,有100多人次在省和地级公开课、优质课、课件、论文等评比中获得表彰和奖励,1000多人在县级以上课件、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有几十人在省、市级的评比中获奖。
另外,通过各种渠道的呼吁,已引起了上级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先后有十多个单位捐赠上百台计算机,为我县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新的设施设备进不来,旧设备运行、更新、维护经费得不到落实。“十五”期间,我县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资金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果财政不加大投入,“十一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发展将会受到极大制约,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城域网、现代教育技术、新课改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等的配备和设备的运行维护将难以得到保障。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亟待提高。虽然广大教师经过各级培训,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装备技术的应用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为此,“十一五”期间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
    3、全新的教育理念挑战长期形成的旧观念。传统的教育观特别强调装备的器物性,配备规格的一致性,以验证知识为主导,使实验教学成为知识教学的附庸;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以探究、自主、合作学习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转变。要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做好教育装备工作,必须突破常规装备模式,创新装备思路。
    4、我县信息技术和现代实验教学的器材,为“低、差、老”,按省厅的最低要求配置还未能达标,如很多学校的电脑为单位捐赠的旧机子,质量差,配置低,且老化,又如教学仪器大部份为80年代省配仪器,而且由多所学校合并,缺件、老化、不配套等现象突出,近年的新教材仪器配备严重匮乏。
    二、“十一五”期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装备“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为主线,以发展为主题,按 “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和监督”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发展方针,抓住创建教育强县的新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我县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总的发展目标是:全县中小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施“ ”工程,努力建设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和实验操作环境,形成全县中小学校远程教育体系,深入推进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建立中小学校网站,建成具有丰富资源的本地信息资源库,培养造就一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管理队伍,骨干教师队伍,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大力推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进一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城域网网络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体系,构建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幼教为基础的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形成完善开放的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发展格局。
    (三)、主要任务
    努力实现全县教育装备的区域均衡发展,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我县的支持,使我县的教育装备经费有稳定增长,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长。充分发挥县级经费的导向作用,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学校的教育装备支持,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困难学校有较大的倾斜,促进区域、城乡教育装备均衡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
    (1)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十一五”末,建成比较完善的教育信息网络和功能比较齐全、内容较为丰富、能基本满足现代教育要求的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格局。其中:
城域网中心建设:教育城域网建设,在2006年完成中心机房建设和学校光纤联网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结构,拓宽应用领域,丰富内涵建设。教育城域网中心主要添置的硬件设备有:2007年增加远程教学服务器1台、视频点播1台、资源库1台,2008年增加磁盘阵列1台、数字图书服务器1台、视频会议服务器1台,2009年新增千兆防火墙一台(升级及热备用)、上网行为控制器一台,2010年新增核心交换机一台(热备用)。
    教育网站建设:在办好县教育网站的基础上,全面建设本地专业网站和学校网站,2007年增建学校网站6个,2008年至2010年每年增建学校网站10,加大宣传力度。
    校园网建设:在2006年前完成5个校园网(一中、职校、凌霄、绿洲、实小)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规模,建成档次的比较规范的校园网。2007年新建校园网5个(二中、三中、民中、城南、古中),升级改造3个;2008年新建校园网9个(古小、大小、玉小、雅小、阳小、水小、叶小、望小、新小),升级3个;2009年新建校园网8所(斋小、竹小、樟小、赤小、岗小、枫小、靖小、新处),升级8个;2010年新建校园网7个(三都、四都、谢村、安民、裕溪、板桥、岗寺)。
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在2006年前完成14套(一中、二中、三中、民中、玉中、实小、绿洲、城南、古中、水南、叶村、新兴、雅溪、板桥)的基础上,2007年新增5套(阳溪、玉小、古小、望松、樟溪),2008年新增5套(赤小、斋小、大小、枫小、新处),2009年和2010年各增加5套。
     远程教学系统:2007年教育局控制中心完成软硬件建设,建成互动点5个(教育局1、进修1、一中1、凌霄1、绿洲1),2008年建成互动点5个(民中1、古小1、玉中1、大东坝镇1、象溪1),2009年建成互动点7个(职校1、望松1、叶村1、新兴1、赤寿   1、枫坪1、实幼1)。
    视频会议系统:2008年建成视频会议系统及接收点5个(安民、板桥、裕溪、谢村、新处),2009年建成视频会议接收点6个(斋坦、樟溪、三都、四都、竹源、靖居;10年建成视频会议接收点9个(阳溪、水南、二中、古中、城南、三中、实小、古幼、实幼)。
    视频点播系统:2007年购置视频点播系统平台一个和视频节目5GB,2008年新增视频节目10GB,2009年新增视频节目10GB;2010年新增视频节目10GB。
    教学资源库:2007年购置教学资源库平台一个、资源50GB,2008年升级教学资源50GB,2009年升级教学资源50GB,2010年升级教学资源50GB。
    计算机配备:2007年新增1075台(其中学生机830台、老师机245台),生机比达中学12:1、小学14:1;2008年新增1075台(其中学生机830台、老师机245台),生机比达到中学10:1、小学13:1;2009年新增1075台(其中学生机830台、老师机245台),生机比达到中学8:1、小学12:1;2010年新增1075台(其中学生机830台、老师机245台),生机比达到中学5:1、小学10:1。所有中小学有满足息技术教育教学要求的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力争达到教师用机人手一台或师机比2:1或每个教研组建成一个多媒体备课室。
   多媒体设备:按《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要求,通过省农远工程项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每年争取新增多媒体设备65套,力争在“十一五”期末达到城镇学校班班有多媒体,骨干学校每个年级有一至二套,其他学校也有一至二套多媒体的要求。
    语音实验室:为切实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在“十一五”期间新增语音实验室五个。
音像教材配备:从2007年开始每年征订15万元。
   (2)实验室建设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理念,更加突出了实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全县中小学要按《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浙江省中小学各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浙江省中小学万校标准化要求,逐步建成标准的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规划、配备好教学仪器,特别是与新课程配套的仪器。
   实验用房:五年间新建标准实验室80余个。校校建有图书馆及师生阅览室。
   理科仪器配备:经过五年努力,使高中全部达到一类配备标准,五所初中达到一类配备标准,一所达到二类配备标准,十五所小学达一类配备标准,十三所小学达二类配备标准。
音乐、美术、体育、卫生、文科、劳技仪器配备:配齐率分别达到98%、98%、95%、98%、98%和80%。
新课标仪器: 应作为重点配备项目,尽快配齐配足,到期末配齐率不低于98%。
    (3)中小学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室用房:新建图书馆舍55间,使所有中小学均有图书馆及满足师生阅览的阅览室。
    图书资料配备:五年新增纸质图书55万册,达到省定标准,其中高中生均达50册,初中生均达40册,小学生均达30册。
    数字图书馆:五年新增数字图书馆平台一个、电子图书15万册,主要用在网上共全县师生共享。
    2、加强队伍建设
    装备是基础,应用是核心,投入是关键。避免重硬轻软件、重配备轻管理现象。应用的基础硬件建设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基础是有一支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师资队伍和一支观念新、懂技术、会管理的管理队伍。“十一五”期间,第一是要通过省、市、县、校四级培训网络的业务培训、应用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二是要通过省、市、县、校四级观摩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水平;第三方面是鼓励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考;第四方面是通过参观学习、开展讲学等活动,灌输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职称评定等倾斜政策,稳定管理队伍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科研与资源开发队伍建设,县和学校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科研中心,定期开展活动。建设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学校”,形成区域性示范;适时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开放观摩活动,搭建教学教研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公开课、优质课评比,并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单位和个人的评先、奖励结合起来,从宏观上加以引导;每年定期或适时举办全县中小学师生论文、课件、录像课、学生电脑作品及网络创新和信息技术技能评比活动,以检验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将信息技术能力测试列入中学招生工作,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环境。在整个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中要始终注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种模式下的应用工作。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科研力度,努力推广“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成果,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设立具有我县自主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以提升我县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层次。采取措施,积极推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工作,逐步建立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网络视频会议、网上信息发布、查询和信息交流的办公平台。
    4、强化制度管理与业务部门的指导
一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制定分级负责的网络安全责任体系,实行责任追究制,确保全县校园网安全运行,营造校园“绿色上网”环境。
    二是进一步规范全县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是特别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的管理,确保我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本地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要求各中小学校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要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狠抓落实,要有忧患意识,要把此项工作作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来抓,力争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显著的成就。
2、加大经费投入
    依法加大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重视解决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仪器设备、教科书和图书资料短缺的问题,增加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资金。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学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切实把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一种基础性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
    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利用我县为欠发达县的优惠政策,用好、用足已出台的项目补助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更大补助。要根据“一费制”政策中提出的“杂费收入只能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除了在省转移支付中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外,同时也要求各中小学务必将杂费的10%用于实验设施设备建设,音像教材费专用于征订音像教材,做到专款专用。
3、加强管理指导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各中小学校要把《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作为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的根本依据,当好参谋,把发展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为促进本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坚持标准,科学管理。各中小学校应严格执行《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暂行标准》、《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装备“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计划及科学的管理办法,抓好制度建设,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5、加快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加大力度收集、整理各类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育教学资源,组织本地的名师名校长及有技术特长的教师组成开发队伍,开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适合本地的精品教育教学资源,提供给全县使用,实现共建共享。
    6、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题研究工作
    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课题研究力度,积极探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重点抓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力争涌现出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大力开展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
坚持发展和效益相统一,坚持软件、硬件建设和管理、培训并重。在发展中既要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更应把应用水平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标,积极落实和推进应用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保证综合效益的发挥。
六:附表
附件1:松阳县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附件2:松阳县教育装备“十一五”发展规划
附件3:松阳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经费投入预算表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