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以三个聚焦

营造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打通转化难点堵点淤点,深入探索 “单列+赋权+约定收益成果转化管理体制,成功揭榜国家发展改革委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尽职免责机制和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3项试点任务,积极营造起敢于转化、乐于转化、便于转化的良好创新生态,激励学校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是聚焦完善创新转化机制,保障科技成果退得出、管得住压实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责任出台《安徽医科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科技、人事、财务、国资、审计、纪检等部门管理职责,实行审慎包容监管,确保不会造成重大违法违规风险和资产损失风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监管链条建立职务科技成果披露科技成果审核登记职务科技成果交易公示制度,切实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监督管理。搭建统一规范线上审批通道科研人员可在平台上完成从申请到交易的全流程,在规范程序的同时简化流程,把职务科技成果从传统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释放创新转化活力。2022年,学校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比增长116%2023年上半年,学校转化合同数比2022年全年增长100%,相关经验做法被科技部、省教育厅、中国教育报等政府媒体转载,并在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专项评估座谈会上推广。

是聚焦实施权属激励改革,保障科研人员接得住、接得全聚焦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愿转等问题,积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2021年,学校申请成为省赋权改革试点,将70%以上的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使用权赋予科研人员,省内转化赋权比例可达80%。同时,积极探索约定收益方式,将留存的所有权作价形成的股权委托成果完成人代持,产生收益按比例返还学校;或按照评估价格全部转让给科研团队,让团队拥有100%的股权,并保障国有利益不受损失。近年来,学校20项科技成果完成赋权成立了脑纹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脑疾病个体化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抢占了基于影像学的神经调控技术赛道;一种芍药苷芳香族酯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农业农村部首个兽用基因工程治疗性生物制品重组兽用干扰素”“人类卵母细胞冷冻保护剂”“基于MANF作为标记物的肝细胞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鉴别产品及方法成功转让,总金额达1200余万元。

是聚焦出台完善配套政策,保障科技成果转得出、转得多健全转化工作组织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尽职免责体系,从成果的产出、管理和转化激励政策方面加强成果转化保障,出台《促进横向科研项目的暂行办法》等文件,加大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全方位保驾护航。2023年,学校成功揭榜国家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尽职免责机制试点,进一步细化尽职免责机制操作流程,完善学校优秀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可在直属附属医院予以优先采购”“科技人员双向兼职取酬办法等政策,全面消除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作为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副理事长单位、省制剂委托研发和委托生产产业联盟(CDMO)创始副理事长单位,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优势,与省内高新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沿途下蛋,为我省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安徽建筑大学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重点任务,坚持走打好字牌、做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秉持政府有要求、行业有需求、企业有期盼、学校有能力的理念,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拓展产学研合作范围,探索更加高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2020年以来,累计承担政产学研合作项目2119项,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共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29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实现我省省属高校自主培养国家杰青零的突破。2023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新增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

勇当“主力军”,助推乡村振兴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全国率先成立“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在金寨县、南陵县、黄山区设立分院;着力推进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产业政策、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创等研究和应用示范,已在合肥市、黄山市、金寨县、怀宁县等24个市(县)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与怀宁县合作,承担“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项目经费近2500万元。

善当“正规军”,服务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现有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土空间规划、文旅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和校属设计总院的优势和作用,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城乡健康与安全、文旅创新发展、公园城市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编制15个标准,完成了《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绩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2022年住建部遴选安徽唯一入选的试点县)、引江济淮合肥段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研究等重要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开展面向万名村镇建设员、“一带一路”城乡建设管理人员、城市水环境治理(三峡模式)、全省3000名自然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等培训工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建大智慧和样板。

争当“生力军”,助力城市更新深入开展城乡绿色发展和城市更新研究,成立“安徽省城乡绿色发展和城市更新研究院”,发挥人才集聚、技术集聚的优势,近年来,先后编制《安徽省公园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宿州、滁州、芜湖等城市更新规划,完成池州公园城市创建桐城市同安路城区段沿线建筑立面整治环境品质提升规划、绩溪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设计方案(一期)等研究编制工作制定《安徽省城市体检技术导则(试行)》,全面承担安徽省相关城市体检工作,完成芜湖市、滁州市及湾沚区、繁昌区城市体检试点工作,承担宿州市、蚌埠市、池州市、天长市、全椒县、濉溪县、凤阳县等共计26个市(县)城市体检工作,为城市更新奠定基础。

立当“王牌军”,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充分发挥徽派建筑省重点实验室、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建筑大学(徽派建筑研究)分中心等科研平台人才、技术优势,深化对具有浓郁区域传统特色的徽学、徽派建筑研究,全面系统凝练徽州古建筑营建理念,研发徽州古建筑居住环境品质提升和适应性改造关键技术体系,创新性挖掘提炼徽州传统聚落规划理念,系统提出和实施徽州传统聚落适应性改造与空间品质提升规划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纳米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在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应用,为传承和弘扬徽派建筑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