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开始重视身体健康,重视食疗养生,食疗养生属于中医的范畴,其最大的优点是,简单、适口、安全、便宜,和喝药比起来,很多人觉得食疗对身体的伤害更小,因为“药食同源”,吃对了东西,一样可以强身健体。

在我国,胆结石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已经成为普通外科门诊和消化内科门诊的常见病之一。

据统计,国人的胆结石患病率约为10%-20%,在部分地区甚至高达30%左右。胆结石患者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尤其在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随着我国人口的高龄化趋势,老年人患胆结石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下降和合并症的增多,胆结石的治疗相对较为复杂。

胆结石的诱因有哪些?

胆结石是指在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结石,通常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胆色素等成分不平衡,以及胆囊功能异常导致胆汁凝聚而形成。下面介绍胆结石的形成过程和相关原因:

胆汁成分不平衡:胆汁是由肝脏合成并经胆管排泄至胆囊的一种消化液体。胆汁的成分包括胆固醇、胆盐、胆色素等。当胆汁中的这些成分的例不平衡时,容易导致胆固醇结晶在胆囊内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

高胆固醇饮食:摄入过多的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腻食物等,会增加胆囊内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胆结石的形成风险。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脏组织中脂肪含量过高的病症。脂肪肝的患者容易导致胆汁的产生和排泄异常,进而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胆囊功能异常:胆囊在胆汁的储存和浓缩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胆囊功能异常,无法及时释放胆汁,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胆结石的产生。

肥胖和缺乏运动:肥胖的人体内脂肪含量较高,容易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增加胆结石的形成风险。同时,长期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胆汁的排泄和胆囊功能,进而促进胆结石的产生。

遗传因素:一些遗传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胆汁成分的平衡,使个体更容易患上胆结石。

身体出现这些信号,你可能患上了胆结石!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囊或胆管内结石,其症状取决于结石的部位、大小以及是否有阻塞和炎症等。大约有三成的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上腹痛。

这种腹痛通常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的肋缘下,疼痛可能十分剧烈,每次持续15到30分钟,甚至会向背部和右侧肩部放射,有时还伴随恶心和呕吐。

约有15%的患者表现出非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而其余5%的患者则可能出现中上腹或右上腹的闷胀不适、胃胀气、以及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

此外,较小的胆结石容易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时,由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导致急性胆绞痛和胆囊炎。

然而,临床上也发现,约有六成的胆结石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上腹痛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结石患者。

这些无症状的胆结石通常由于数量较少、表面光滑、体积较大,在胆囊内并未突然堵塞胆管,因此很少导致急性症状,有些患者甚至终生未出现疾病表现。

患上胆结石,哪些食物需要忌口?

患上胆结石后,为了减轻症状和避免加重胆囊的负担,有些食物应该尽量减少或避免摄入。以下是一些需要少吃或避免的食物

1、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的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增加胆囊内压力,可能导致结石的疼痛。因此,油炸食物、动物脂肪、猪肉、牛肉、奶油、黄油等高脂肪食物应该少吃或避免。

2、辛辣食物

辛辣食物会刺激消化系统,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和胃灼热感,同时也可能加重胆囊疼痛。辛辣调味料、辣椒、花椒等应该谨慎使用。

3、咖啡和茶

咖啡和茶中含有咖啡因,可能会导致胆囊收缩,增加结石疼痛的风险。如果已经患有胆结石,最好减少咖啡和茶的摄入。

4、酒精

酒精会影响肝脏的功能,进而影响胆囊的工作。过量饮酒可能导致胆囊收缩,加重结石的疼痛。因此,酒精应该少喝或避免。

5、巧克力和甜食

巧克力和一些甜食中含有较高的脂肪和糖分,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增加,增加结石疼痛的风险。

6、咸食

过多的盐分摄入可能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胆囊疼痛的可能性。应该减少加盐量,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

做好5点,促进结石消散

1、饮食调整:遵循低脂、低胆固醇、低嘌呤、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嘌呤的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黄油、蛋黄、肥肉等。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有助于胆汁的稀释和结石的消散。

2、多喝水: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胆汁,减少结石的形成和堆积。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升到2升以上。

3、适当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胆囊收缩,帮助胆汁的排放和胆囊内结石的消散。但是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

4、药物治疗:对于一些小而软的结石,医生可能会考虑采用药物治疗,如胆汁酸、利胆药物等,以促进结石的消散。

5、手术治疗:此外,对于较大、较硬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例如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以彻底清除结石。

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安排饮食,自古以来,就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食疗也是历代中国医生高度重视的疾病治疗和预防理念。

在长期的发展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在国外也有相当的声誉和影响力。

中国有自己系统的食疗哲学和方法。如果我们想健康长寿,我们在平时也应该注意学习这些知识,从饮食疗法开始。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