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启动于2012年,几年来,该项目对筛选上来的培养对象按教育家、名校长、名教师进行分类别和分学段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

  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启动于2012年,几年来,该项目对筛选上来的培养对象按教育家、名校长、名教师进行分类别和分学段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标倒推助精准培训

  “光靠培训出不了教育家、名校长、名教师,但培训能为他们成长提供肥沃的‘培养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项目执行办公室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红认为,如何精准把握培训需求是大难题,这就造成很多培训者在“猜测”中去把握需求,往往找不准“痛点”,导致供需匹配度不高,甚至匹配错位。

  “培训对象有时也不能清晰认知自己的需求,而是要通过‘供给’来‘创造’需求。正如智能手机出现后,人们才觉得其功能正是自己所需的。”王红介绍说,基于“供给创造需求”的认知,广东“百千万工程”开展了师资培训供给侧改革,先根据培养目标,构建了教育家、名校长、名教师胜任力模型;然后目标倒推,分析培养对象的胜任特征及其内在要素,研究和把握各要素生成路径,从而确定不同课程模块和单元内容。

  为精准培训,除全员集中培训外,华南师大、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三家师资培训高校,将目标相同但特质各异的学员分到若干个工作室,由国内知名大学教授、博导担任理论导师,省内资深名教师、名校长担任实践导师,像教练一样手把手地教学员。“导师+教练”的工作室培养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学员集中培训后,日常无人跟踪指导或者缺乏个性化指导的困难。

  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教研员王同聚说,双导师制非常给力,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要遇到问题,他随时都可咨询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博导赵建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朱光明两位导师。工作室也会根据学员需求,设计组织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员提炼教育思想

  在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校长彭娅眼里,教育家人人论坛像个思想“批斗会”。参加广东“百千万工程”前,彭娅一度对本校的办学思想认识模糊。在导师指导下,她开始梳理自己的办学思想。经过四年“破”与“立”,不断学习、批判、实践与反思,她最终形成了“灵动教育”的办学思想。

  广东“百千万工程”把帮助学员提炼教育思想当作核心任务,以批判反思为主导风格的人人论坛作为有力抓手。据介绍,人人论坛分学员宣讲、同伴辩论、专家点评三个环节,大家只能说一句好话,其余都是批评的话,让学员在导师组指导与同伴分享下深度追问、修正自我,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新的思路,从日常教学研究中提炼教育规律。

  在学员多次经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专家还会与学员开展一对一对话。专家采用苏格拉底“产婆术”方法,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进行不断追问,使学员陷入矛盾之中,启发、引导学员归纳提炼原本零散的思想和主张,最终在导师催产下,学员生产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在彭娅看来,多环节、多场景、多角度的课堂形式,摆脱了传统培训专家的“一言堂”和“独角戏”。她举例说,一堂课常常由多个专家共同授课,讲述多个领域的案例,甚至让一个专家在一堂课上“不断变身”,站在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立场,引导学员从多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帮助他们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催生更多“种子”发芽生根

  广东“百千万工程”项目办主任助理钟罗金表示,该工程要求培养对象实现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培养使用一体化。

  为此,广东省教育厅设立“百千万工程”专项科研项目,为培养对象搭建示范平台和科研平台,如“巡回大讲堂”等省级平台,组织学员到茂名、梅州等地区开展专题讲座。为发挥培养对象在当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地教育部门也提供平台和经费支持,如部分地市将培养对象纳入到市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行列。广州番禺市桥中心小学校长柯中明曾到肇庆等地为当地校长做培训,在示范带学活动过程中,柯中明也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将活动中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将市桥中心小学越办越好。

  据介绍,广东“百千万工程”学员在区县级以上范围内,共开展2240次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开展958次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活动。除开展常规的示范带学活动之外,三家培训高校还利用自身学术资源和学术平台,为学员提供参加国内外高端教育学术会议的机会,帮助学员扩大社会影响力。

  此外,项目办带领广东“百千万工程”学员到美国考察学习时,要求学员走进课堂与美国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台竞技,不但在较量中取长补短,更在美国同行面前展现了广东教育人的风采。据统计,该工程开展以来,共有两批506名学员参加培训,第一批已有268名学员顺利结业,成立了52个省级工作室。在他们的带动辐射下,5870名青年教师、校长得到指导与培养。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