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重新激发起陕西人四海交友的热忱。

470134_zhangp_1498475025707_b.jpg

丁娟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本科专业留学生在上中国画课程。(资料图片)

  大漠孤烟,驼铃声声;西风古道,胡马徐徐。站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城墙上,历史的画卷,不经意间就在眼前铺开。

  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1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商贸往来,文化交融,与世界拥抱的热情和渴望,在这里世代相传。

  “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重新激发起陕西人四海交友的热忱。至今,短短几年间,陕西教育与“一带一路”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搭建起了推动教育、文化乃至经济共同发展进步的“朋友圈”。

  搭建文化融通的桥梁

  在西北大学中亚学院,记者见到了一群肤色、发色各异,但都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留学生。

  马山,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他的祖先,百余年前从陕西迁至中亚;他的家乡,被称为“陕西村”。“我一直希望来中国,看看我的祖先们生活过的地方,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这个外表看上去几乎与中国小伙子没什么区别的男孩腼腆地说,“毕业后,我要回家乡当教师,向他们传递中国文化。”

  来自土耳其的留学生白振国,在51天里,背着行囊,穿越中国7个省份,行程3万公里,乘坐200多个小时的火车,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这份文化之旅的体验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中国文化令我如痴如醉!”

  正在攻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留学生李韩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印象最深的是美食文化。他说:“我要做好一座桥,一座连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桥,那是贸易之桥、友谊之桥!”

  ……

  西北大学中亚学院成立于2014年1月,致力于为中亚地区发展培养技术性、复合型人才,帮助中国学生学习中亚语言、文化。院长任惠莲介绍,该院对中亚各国留学生采取中亚学院和所学专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成立3年来已培养了1000余名中亚学生。

  “他们对西安、对中国都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好地合作交流。”任惠莲说。

  为实施民心相通工程,2016年,西北大学与丝绸之路总商会签订联合培养国际学生合作协议,2017年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优秀的外国博士生和高端人才。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沟通,刻在心田。”语言是了解和走近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丝绸之路国家间沟通的纽带。

  西安外国语大学不断拓展语种专业,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在该校波斯语的课堂上,来自伊朗的外教佳乐戴着耳机,用流利的中文和学生互动。由于对学生极其认真负责,他刚刚被评为陕西优秀外籍教师。

  该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马福德介绍,目前,学校已有22个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小语种专业,采用“多语种+”的培养模式,毕业生都很抢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服务沿线国经济社会发展

  搜索一篇中文文章,点击翻译按钮,页面马上显示出英文的全文译文。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记者看到了神奇的“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学生们正在这里学习“技术写作与编辑”课程。

  这个平台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平台负责人曹达钦介绍,系统涵盖英语、韩语、日语、俄语、德语、泰语等多个语种,可通过人工电话口译与机器翻译结合的方式,为来到中国的“歪果仁”量身定制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百事通”。这个“百事通”不仅啥事都能问,还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前不久,在2017年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举行期间,该呼叫中心以远程口译的方式为参展商及语言服务需求方提供了大量的电话口译服务。”曹达钦说。据了解,此前,该平台已应用于杭州G20峰会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基于大数据提取及分析结果为国家领导的决策部署提供参考。

  在陕西,各高校都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我国某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实施工程项目,去之前在中国招了百余名工人,到了吉尔吉斯斯坦才发现,没有该国的劳动用工许可,这些工人都不能在本地作业;另一家企业则因为遭到外汇管制,不得不退出吉尔吉斯斯坦的市场……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