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实施“先锋学子”全员培训计划,在校外建设浙江大学延安培训学院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在校内建设“信念课堂”等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开展集中式学习培训。
强化思想教育,引领校园新风尚。 坚持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实施“先锋学子”全员培训计划,在校外建设浙江大学延安培训学院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在校内建设“信念课堂”等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示范基地,开展集中式学习培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校训校歌校史育人功能。深入开展“竺可桢奖”“十佳大学生”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组织先进模范校园巡讲,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机制,打造“求是文化元素建筑群”“学生文化长廊”等文化设施,深化文明“三室一堂一卫”创建工作,办好“学生节”等一批具有浙大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
创新思政课程,探索教学新思路。 做好“最先一公里”转化,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打通“最后一公里”需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在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推动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引进具有高水平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界研究人员、知名校友来校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重视实践训练,打造育人新平台。 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按照学科特点、专业属性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提升实践教学比重。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博士生社会实践必修环节,组织引导学生面向浙江省“双下沉、两提升”“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开展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社会服务。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学校、文化交流、国际竞赛等多种方式,选派学生到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把海外实践经历纳入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优化制度机制,形成工作新举措。 探索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思政教育体系,成立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党工委,探索国际校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构建和完善由书院院长、资深导师、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生活导师等组成的导师体系,明确将思政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列入两个国际联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中国国情教育。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按照不低于1:200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岗位,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导师、“新生之友”在思政工作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