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各大高校创新开设“四大课堂”,推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给养和思想动力。
【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沟通要讲‘输入法’,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近日,河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刘建民在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重要论述的深刻精神内涵时,向学生提问:“为何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他启发学生要把思考“穿越”至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这引起了学生们发散性地思考和热烈地讨论。最终,讨论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的共识为结束语。师生们互相启发、共同接受了一次入脑入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河北省各大高校创新开设“四大课堂”,推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给养和思想动力。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河北将课堂教学打造为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第一课堂”,锻造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知识链”。各高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模式向体验式教学转变,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宣讲式、灌输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超过20分钟,以此构建导学融合的生动课堂。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大学生应当也必须做出行动。”日前,在河北地质大学习近平治国理政研学会的交流会上,学生牛晋梅发表了自己的感悟。每周四,参加该学生社团的青年学生骨干们都会自发地坐在一起,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如今,在河北各高校校园内,不断涌现各类学习社团。青年学子们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习面。在河北,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也是开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各高校通过组织学生精心创作符合时代主题和大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舞蹈、话剧等文化精品,彰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光辉和实践魅力。
“我们除了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QQ校园公众号外,还有各学院、各部门和学生组织设立的微博110个,微信公众号58个。”河北经贸大学党委书记董兆伟介绍,“我们对这些新媒体资源统一整合成校园新媒体联盟,用‘网言网语’唱响主旋律,更有效地传播党的声音,助力思想政治工作。”
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已经离不开网络。河北各高校将学校文化与网络阵地进行统一,广泛利用官方“微平台”,开辟了“第三课堂”,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定期推送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大学生主动传播和评论思考,筑牢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的网络空间。
前不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在微信平台上开展的“微播放”,共播放习近平总书记3500余条讲话,短短几天赢得青年学生数万个点赞。而在线下,该校通过配图征集活动,收集多达200余篇颇有设计感的配图作品。
真学、真懂、真信,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真用上。为拓宽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的实践路径,河北各高校还创新资源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员学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作为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的“第四课堂”,引导青年学生培养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今年5月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批示精神,河北农业大学成立的“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一直活跃在河北贫困地区。服务队由1支大队、26支分队、122支小队共953名师生组成,对接帮扶河北省105个贫困村,涵盖动物养殖、经济林栽培、区域规划等88项帮扶项目,为当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着才智和力量。“尽管实践中有艰辛和汗水,但百姓渴求知识的眼睛和满意的笑脸就是我们激扬青春的动力。”该志愿服务队队员、金融学1302班同学李栋梁充满斗志地说。